close

智軒文化::塞納河上的船屋On the Adamant

巴黎塞納河上有一座造型顯眼的木造船屋,它的名字叫「堅毅號」(The Adamant),從外型看,或許會猜它是間水上餐廳、或是獨具風格的小型圖書館,但你怎麼猜大概都猜不到它是服務精神病患的日照中心。

 

它隸屬聖莫里斯醫院,在2010年開業,病患則每天登船,在這度過一天的生活。而法國知名紀錄片導演尼可拉斯·菲力柏特(Nicolas Philibert)所拍攝的《塞納河上的船屋》,也帶著我們踏上「堅毅號」,一窺裡頭的模樣,而他所紀錄的影像可能會顛覆我們對精神病院、精神病患的想像。

 

電影本身並未解釋或明說「堅毅號」的營運理念、運作模式、或是治療策略,它甚至沒有訪問任何一個官方的工作人員,我們聽見的只有對患者的訪談,但那些訪談對我而言,像是撕下了精神病患的標籤,雖然有些表達的內容不易理解,但你能感受到語言背後的情感,電影用了極為尊重的方式,呈現他們的聲音。

 

這樣的平等與尊重,與發生在「堅毅號」的日常裡。我們看見在工作坊方中,患者可以當主持人,而醫生與專家坐在底下,醫病之間彷彿沒有權力的差別,像是一同合作參與的夥伴。裡頭也有各樣的課程,繪畫、音樂、電影等等,人們也可以討論希望在這裡上的課。他們會辦音樂會、影展、會上街去買菜、一起做菜。討論販賣部要賣什麼東西,甚至參與販賣部的工作,幫忙服務客人、裝咖啡、收錢、算錢。

 

若要說這裡看重什麼?我想到兩個字:參與。

 

因為參與,他們的人生不是被動的,因為不是被動的,他們才像有著自己的人生,或許因為精神疾病,他們才來到「堅毅號」,但在「堅毅號」上,他們不因為精神疾病,而沒有了生活,這裡不會死氣沈沈,他們的討論總是充滿活力,他們有音樂相伴、有電影可以寄託,藝術就存在生活周遭,每天滋養他們。在這裏,他們也不被當作無能之人,被賦予工作,有時也是讓人提升自我價值的重要因素。

 

《塞納河上的船屋》雖然沒有明顯的故事主軸,但它抓到日常生活裡那些微小但充滿詩意與意義的片段,看完仍有許多感動與感觸,或許我們對於「照顧」與「治療」,已經有一些僵固的想像,但有人願意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與實踐,對我來說是很好的刺激。而我很多的感動也來自片裡所傳遞的平等與尊重精神,也許我以為自己已經很看重平等與尊重,但這部電影似乎也讓我看見自己某些時候還是帶著有色眼睛吧!

 

《塞納河上的船屋》除了能讓我們看見精神病患的不同一面,回到我們自身上,它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更專注細細品味著日常生活,挖掘當中深刻的意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塞納河上的船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tawilly 的頭像
    metawilly

    人在世界裡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