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的深夜,克拉拉從朋友家派對離開,她開心地與好友告別,走路時還手舞足蹈的,沒想到這卻成為她最後的身影,她在路上遭不明人士潑油漆點火,活活遭到焚死,21歲的生命結束在這一天。
法國電影《追兇12夜》(The Night of The 12th)以這謀殺案為背景,描述負責調查此案件的司法警察緝兇的過程,而電影初起旁白就開宗明義指出這是一宗懸案,片頭我們也看見負責承辦的警探約翰,他在深夜裡環形自行車賽道上騎車的畫面,一圈又一圈地騎著,彷彿也預示著日後兜圈的案情,雖然懷疑過很多嫌犯,但最終還是回到原點,一如騎車時所見的景象,一再重複,沒有不同。
試圖找出真兇,是劇情的主軸,不過或許不是電影重點,一方面藉由調查的過程,勾勒出這些警察的群像,像是要告知克拉拉的母親噩耗時的艱難、大夥兒在半夜打訪談逐字稿、面對局裡時常故障的印表機、擔心沒有加班費、擔心身上有太平間的味道、或是面對老婆外遇的痛苦、在自身親密關係中的挫敗、甚至連上廁所尿不準,也被拿出來討論。電影沒有把警察塑造成破案神探,或呈現他們的英勇,相反的,它處處揭露他們的人性與軟弱,讓我們看見身之為人最真實的一面,為了辦案,他們走入黑夜,但在黑夜裡的他們,也僅是努力打光的人,更多時候黑夜籠罩著他們。
另一方面,透過調查,我們聽見很多人對死者克拉拉的描述,發現她感情生活很活躍,她交過很多男朋友,似乎也喜歡過很多人,有些曖昧對象,也有些性伴侶。然而這些男生是怎麼形容克拉拉的呢?克拉拉的男朋友甚至不太承認他們是男女朋友關係,他還有一個正宮女朋友,他說他是強迫自己和克拉拉交往,並要警察不要跟女友講這件事。有男生會說克拉拉不難搞,彷彿暗示她的隨便。也有男生主動承認自己曾和克拉拉發生過關係,但克拉拉的閨蜜卻認為不可能,那這男生說的話是真是偽,叫人難辨。
但無論如何,一個死去的女孩,都無法回應這些說法了,看電影的我們對克拉拉的認識有限,但這些男人口中的克拉拉,真的是克拉拉嗎?無法為自己發聲的克拉拉,似乎只能收下這一切,而這也是她的閨蜜娜妮的擔心,一次警探約翰責備她未誠實告知克拉拉的交友狀況,還說她是不是想保護某些男生?其實娜妮想保護的才不是這些男生,她想保護的是克拉拉,因為當警察在詢問她克拉拉跟誰上床過的時候,她都很為難也很掙扎,她想配合調查,但不想讓眼前這些男人對一個有很多性伴侶的女性有過多負面的聯想。愛與性,不都是很複雜的事嗎?誰能一語說清。娜妮眼中的克拉拉是個很好的人,她很難過也很不願別人只用一個角度來記得克拉拉吧!
電影也反映出許多不同的性別觀點,克拉拉被殺的那一夜,同時也是警察局裡舉辦隊長退休交接的日子,約翰在那晚當上隊長。但你發現幾十個警察聚會的場合,裡頭一個女性也沒有,直到電影時間過了幾年後,這個小隊裡才有了女警察,她也說出很重要的一段話:謀殺案裡殺人的多是男人,調查的都是男人,這是一個全然男人的世界。一個全然男人的世界會不會有偏誤呢?一個女性存在這樣的世界裡,是否會得到適當與公平的對待呢?
克拉拉的案子成為懸案,成為約翰心頭最深的痛,但電影透露的盼望是我們看見一些改變,那些改變不見得是案情的進展,而是結構有所調整,像是女警的加入、還有女法官的介入,讓這不然是男人的世界,讓女性的角度與觀點也有機會進入了。
約翰也終於不再只是在深夜的環形車道裡兜圈,他騎到了路上,騎進大自然,眼睛所見的,已是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