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我教你斷絕同情的方法?很簡單,三個方法,第一,喝冰開水、第二,閉上眼睛、第三,告訴自己,干我屁事!」 《老狐狸》裡,謝老闆對10歲的廖界這麼說。
人們都稱謝老闆「老狐狸」,他多金富有,坐在別墅豪宅,車庫裡有最潮的各式跑車,又有眾多房地產,廖界家也是跟他租房子,地方上大家都認識他,可說是當地的大人物。在一次偶然中,他認識了廖界,也喜歡和這孩子互動,開始常向他傳授各種人生經驗,好像是自己的徒弟一樣。
謝老闆告訴他,成功就是不能心軟,不能同情他人,要以自己的利益做優先考量。甚至他還把廖界的父親廖泰來形容成「失敗者」,原因是廖泰來太在乎別人的感受,彷彿太在乎別人感受的人,難以成就大事,只有斷絕同情,才是致勝心法。
廖泰來在餐廳擔任領班,太太過世,獨自撫養10歲大的兒子廖界,他個性溫和老實,工作努力踏實,父子倆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存錢買間屬於自己的房子,開間理髮院過活。為什麼是理髮院呢?他過世的太太是理髮師,這或許是他們對她的思念與連結。廖界與父親感情很好,兩人相依為命,但就在他受到謝老闆的影響後,他開始對自己的父親有所質疑,他也把父親視為「失敗者」,覺得要像謝老闆那樣才是成功的人。廖界更是常把「干我屁事」 掛在嘴邊,把謝老闆的話當成了真理。
但謝老闆真的是如自己所說那樣無情的人嗎?其實未必,他確實有奸巧自私的一面,不過這並不是他的全部,他願意跟無權無勢的廖界互動往來,就打臉自己所謂「要跟比自己強的人在一起」的信念,甚至他包紅包給廖泰來、或提攜曾是舞女的秘書,說來也是一種人情味的展現。只不過謝老闆仍堅信自己「干我屁事」的成功神話,雖然這神話帶給他財富,但也並非沒有代價。
說來諷刺,謝老闆的兒子就不買單父親的價值觀,甚至非常抗拒,他選擇走上另一條路。雖然父親栽培他當醫生,但他不是要當賺大錢的那種醫生,而是去當無國界醫生,最後客死他鄉,也成了謝老闆心中永遠的痛。而廖界彷彿成了他可以傳承的弟子,或許也是彌補他心中的遺憾。
「干我屁事」與「在乎他人的感受」兩者不同的生活態度,在廖界小小的心靈中產生衝擊,或許成長的過程中,他都在兩者間擺盪,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而電影結尾的呈現,正是成年後的廖界,摸索出來的模樣吧。
「干我屁事」與「在乎他人的感受」,用現今的話說,就是界線議題,我們無法把別人的煩惱都放在自己的肩上,但毫不在乎他人感受,也無法在現今社會生存,我們都在尋求自己能承擔的平衡。
《老狐狸》帶我們重回90年代的台灣,看見謝老闆靠著狼性神話打造出的財富與成就,然而現今的社會已有不同風貌,在強調情緒價值、同理心的現代社會,已有了不同的主流敘事文化,而你相信什麼呢?你擁抱哪種成功神話?這是電影能帶給我們的思考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