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賣場華爾滋》(In the Aisles),把看似枯燥無味的賣場工作,拍成一首迷人的詩。它大概是我看過最棒的職場電影。但我的意思並非說它可以提供我們什麼有效的職場生存指南,或是一碗好入口的心靈雞湯。它就是把賣場員工的日常生活,拍得很有靈魂,就算只是開著推高機,也都帶著一股神聖感。
每天上工前,換好制服的克里斯汀在鏡子前整理儀容,而鏡面上貼了一句話:「客人眼中的你」。穿上這身制服,彷彿他不再是他自己,他也要在意顧客的眼光,他一直記得第一天上班時,主管提醒他要用衣服遮住身上的刺青,因此他總是把衣袖拉到底,不讓手上的刺青露出。他看著鏡中的自己時,可能也在問:「這是客人眼中的我?但我眼中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不像其他年邁同事,彷彿都在這工作了一輩子,年輕的克里斯汀才剛到這間賣場上班,他的話很少,做事顯得小心,給人很珍惜這工作機會的感覺,而他誠懇認真的態度,也得到大家肯定。特別是後來我們得知克里斯汀年少時曾有段荒唐歲月的時候,似乎就可體會此刻「工作」對他的意義,那像是一種「浪子回頭」的重生之旅。這座大賣場對他來說,不只是上班場所,更像是贖罪的聖堂,每一次上班,都像一場悔改。他曾有的自我懷疑,也在工作中裡得到一個答案。「工作」給予他新的身份,一張掛著他胸前的名牌:倉務員。別小看這個名牌,這其實都讓他對自我的認知,有了更大的想像,讓他的人生有機會踏上和以往不同的道路。。
這間賣場,接納了克里斯汀的過去,也給了他可能的未來。
甚至也給了他對於愛情的想像。克里斯汀常偷偷看著瑪莉安,她是甜點區的員工,大方的她常會主動與對新來的克里斯汀說話,而她帶有點曖昧的語言,似乎也把這位害羞大男孩給撩了起來,克里斯汀愛上了她,可是瑪莉安是有夫之婦,兩人的關係若即若離。有次,他曾偷偷潛入瑪莉安的家,但也發現不同於自己的窮困,瑪莉安住在漂亮的房子,過著很好的物質生活,彷彿跟自己是不同世界的人呀,對他來說,也是一場心碎夢醒的歷程吧!
電影未明說為何看來衣食無虞的瑪莉安要來賣場上班,也許這是一個她能暫時遠離家庭、能享有自我空間的機會,這些都顯出「工作」對每個人有著很不同意義,而這座賣場就像一個魔幻空間,承載著每個人沒說出口的期待與想像。
沒說出口的,還有片中另一要角,克里斯汀的同事布魯諾,一直扮演克里斯汀人生導師的他,最終竟選擇自殺離世,叫所有人都感到難以置信,更讓人意外的是,眾人到了布魯諾死後,才知道他原來一直是個獨居之人,因為生前的他,總是常跟人們談起自己的婚姻生活。沒想到,那些話語,只是布魯諾想在同事面前呈現的形象。
「客人眼中的你」賣場更衣鏡上的這句話,這時彷彿有了另層意義,不再只是提醒員工注意自己的儀容,從瑪莉安與布魯諾的例子裡,這句話更表達了,真實生活裡的我們與職場裡的自己,很可能是有落差的。那個在職場裡頭的你,未必會在家庭、朋友眼中出現,而你也可能在假日逛街巧遇同事的時候,發現對方跟你在辦公室裡看到的樣子,有很不同的面貌。
這也是一部寂寞氣息濃厚的電影,大賣場獨自座落在高速公路旁的荒涼空地,人們只是在這短暫停留的過客,但對這些員工來說,這卻是他們生活的堡壘。賣場也像個巨大的收容所,接納與安慰著員工們的寂寞,克里斯汀也曾說他下班回家,只是為了明天再來上班。他的生活似乎被工作給吞噬,這說來並不健康,但對這工來說,若沒有工作,他們似乎更沒有生活可言。
它讓人想起它讓人想到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畫作,他總以當代生活裡的寂寞為題,如旅館的旅人、深夜裡的加油站、獨自一人的餐廳、24小時營業的超商等。而電影裡,在賣場走道上操作堆高機的人們,感覺就像他的系列作品,看似寂寞,卻又帶來同理的溫暖。
也讓人想到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 Alain de Botton)的書《工作!工作!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裡頭描繪著幾種行業的工作面貌,如觀船人、物流、會計、輸電工程等等,而他總是能把平凡枯燥的事物說的有趣動人,就像這片的感覺。
就像也許我們只是看見他們開著推高機,但他們卻從中聽見了海浪(他們說那有海浪的聲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