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人對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印象,都以為它在講2014年的318學運故事,但其實不是,導演傅榆早已拍攝學運領袖陳為廷多年,318學運並非電影的焦點,甚至這件事還讓她感到後悔有罪惡感,因為學生衝進立法院的那晚,她人不並在現場,她只能透過別人的鏡頭,來見證這歷史時刻。

 

也如同導演在金馬獎得獎感言所言,大家以為這片在講政治,但其實她更想講的是青春。是的,若你看過這片,你會完全同意她的說法,電影的焦點始終不在「政治」,你不會透過這片,更深入理解當中所碰觸到的政治議題,它的焦點始終放在「人」的身上,她的鏡頭並非對準議題,而是對著兩個對政治有熱情的年輕人,想從這兩個人的熱血青春裡,為模糊的自己,找到一幅更清晰的圖像,這不是兩位被攝者,陳為廷與蔡博藝的故事而已,更是導演傅榆的故事,是三個不同背景的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共同編織出的青春圖案。

 

傅榆的父親是馬來西亞華人、母親是印尼華僑,父母婚後在台灣定居,生下了傅榆,因此她不是一般省級分類上的本省人或外省人,而他父母的政治認同比較接近外省家庭,較認同國民黨,她曾說這讓她在參與社會運動時,常有一種害怕自己會被排斥的感覺,這反映出她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狀態,好像她不太屬於這裡,而化解她擔心的人是陳為廷,陳為廷的熱情,讓她感受到自己被接納吧!而她從陳的身上看到一股大聲說話的勇氣,那似乎是她自己所缺少的。

 

另一個給她勇氣的人,是蔡博藝,她是第一屆來台念大學的陸生,但這個陸生也跟其他陸生不一樣,她積極投入台灣的社會運動,實際走上街頭體會台灣的民主與政治,這點讓傅瑜感到好奇,照理說,蔡博藝的身份在社運圈裡應該會比自己還更尷尬才是,但為什麼她能這麼勇敢,她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或許從她身上,導演也能找到化解自我懷疑的答案。

 

影片真誠的地方,在於她不只紀錄兩位被攝者的光榮時刻,也紀錄了他們走下神壇的模樣,性騷擾案讓陳為廷消失在台灣政治舞台上,選舉失利的蔡博藝似乎也對政治感到灰心,他們不再像是過去那個向前衝的熱血青年,那個為理想獻身的姿態彷彿也轉了身,有所保留起來。對於導演來說,這結果讓她失望,或說幻滅,她以為這些熱情可以改變世界,但好像被改變的,是他們自己。

 

然而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覺醒的過程,導演期待他可以從他人身上得到力量與答案,她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到他人身上,期待學運明星們可以帶領她突破自我,帶領社會進步,然而經過這些事,她更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你永遠無法期待有一個人能給你答案,有一個人能告訴你,你是誰。

 

你是誰,這問題的答案,在於我們與自身處境的互動,這也是我們難以脫離政治的原因,因為我們就活在政治當中,陳為廷、ㄏ都沒有被自己的身份所侷限,曾都為了理想活出熱情的自己,那不是一句你是台灣人、你是中國人就能輕易下標籤論定的事情。

 

這塊島嶼有複雜的身世,活在上頭的我們,有時難以看見自己是誰,但我們也只有彼此,一起乘載著這座島嶼的命運,一起在大海裡漂浮前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tawilly 的頭像
    metawilly

    人在世界裡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