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教育》改編2004年發生在美國紐約羅斯林高中的真實醜聞,當時學區總監法蘭克塔桑(Frank Tassone)與副總監在10年間盜用上千萬公款於私人用途,像是整修房子、個人手術、甚至連家中成員大大小小的花費,都報假帳由公費支出,聽來令人髮指,最終法蘭克也因此失去工作,吃了牢飯。
不過在醜聞爆發之前,沒人想得到法蘭克會做出這樣的事。他就像是這裡的大明星,待人熱情、做事明快,舉手投足充滿領袖魅力,老師學生家長大家都愛他,羅斯林高中更是在他的帶領下一飛沖天,升學表現突飛猛進,不但成了明星學校,還帶動當地房地產大漲,成了炙手可熱的高檔社區,法蘭克努力的成果,可說讓所有人皆大歡喜。
但或許也是如此,正因為法蘭克把他的工作做得太好了,學校正蓬勃發展,當一切都順利向前、向上走的時候,沒有人會起疑心,覺察到學校高層竟有盜用公款的惡習。大家肯定認同法蘭克的努力,沉浸享受在他帶來的豐碩成果,於是更加相信他的帶領,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校好,然而這卻成了危機的溫床,當他們對法蘭克有更多的信任,也可能就對他少了監督與質疑,他們像是把監督的責任交給了法蘭克自己,他們相信他的道德判斷、相信他的自我約束,他們選擇相信人性,結果他們最終被人性擊敗。
這對組織運作而言確實是個警惕,提醒我們在順境的時候,更要小心翼翼,因為我們很有可能會對危機視而不見,以為結果成功了,就表示所有的事都在正確有效的軌道上,但《壞教育》告訴我們未必如此,危機總是虎視眈眈,當你越自大自滿的時候,就是它趁機而入的時候。
法蘭克是怎麼開始貪污的呢?他說到一開始只是一杯咖啡,他不小心在結帳時用了公務卡刷卡,他想說隔天到學校在還錢,但發現沒人注意到這件事,於是後來他買了貝果,發現也沒事,後來就買了更多更多的東西。甚至真實世界裡的法蘭克至今依然認為自己不是貪污,他認為這是他辛苦為學校打拼應有的回報,他讓學校有好名聲、讓家長高興、讓房地產公司賺錢,難道他不值得這些報償嗎?
我們實在無法得知,法蘭克內心的動機為何?他努力讓學校變好,是為了自己有利可圖?還是想幫助學生?但無論如何,只看成果,法蘭克確實把他的工作做到極好,完全符合他人的期待,甚至更加超越,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你可說他的外在形象是他精心算計的人設,他知道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知道怎麼做別人會喜歡他,知道說什麼別人會信服。但他千算萬算,唯一沒算到的就是,如果有一天,當挪用公款的行為被發現曝光的時候,其實沒有人會買單他的說法,沒人會接受他心中的合理化,而他辛辛苦苦一手打造的事業王國,就會瞬間崩塌,他會成為落水狗,成為人人撻伐的對象。
說來諷刺的是,醜聞之所以爆發是來自校刊學生記者的披露,而學生之所以發現問題,正是因為法蘭克的鼓勵,法蘭克告訴她不要只寫吹捧文,鼓勵她寫出深入、有觀點的報導。那場對話,你會覺得法蘭克真的是很棒的老師,他全然體現教育的真義,或許這只是演戲,並非出自真心,他也未必相信自己所說的,他不相信學生有辦法深入探索,結果當學生開始挖掘真相,他發現大事不妙時,卻是開始使用話術威脅學生,那一刻,讓我們看見所謂的壞教育,到頭來他只是為了保護自己,而非真的以學生為優先,他只是要學生服膺社會的陋習,而非往更有理想性的路上去。
「希望有一天你能找到內心的平靜。」法蘭克的同事最後跟法蘭克這麼說。他難以想像過著雙重人生的法蘭克要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我的看法是他用合理化的說服自己,他自欺才能欺人,但面具戴久了,不僅別人會認不得他,到最後,最認不出他的,就是他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