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這社會認定的「正常」,在我身上都沒有。」紀錄片《日常對話》導演黃惠禎曾在受訪時這麼說。

 

她的父親沈迷賭博,有家暴傾向,受不了的母親,一天半夜帶著她與妹妹匆忙逃家出走,連戶口名簿也沒拿,因此她與妹妹也無法上學。從小她們就跟著母親做「牽亡」,後來的她成了陣頭少女。直到楊力州導演要拍攝以陣頭青少女為主題的紀綠片,意外開啟了她與紀錄片的淵源,她拿起攝影機,拍著社會各角落的故事,也打開自己不同的人生。

 

而這回,她將鏡頭轉向自己的母親,,希望能解開一直以來,在她心裡的疑惑:究竟母親是怎樣的人?更重要的是,母親愛不愛我?

 

從小她就知道母親是同志,喜歡的是女生。在行為上,母親從不避諱交女朋友,也時常帶女友回家,但在與孩子的談話中,母親卻是不談。「不談」是母親在家的姿態,因此孩子很難了解母親內心的想法、態度,多半只能猜測,而這就產生了距離,彼此像是陌生人一樣。特別相較於母親在外人前的活潑大方,她在家時的沈默與疏離,讓女兒不免也有懷疑:母親是愛我的嗎?如果她愛我,為何她不想跟我說話?

 

很欽佩導演在片裡的自我揭露與真誠,也為她的勇敢和執著而感動,她直白地問出自己的困惑,也透過母親親人、友人的訪談,拼揍母親的真實面貌。甚至她也是因為拍片採訪,才從他人口中得知母親當初與父親結婚的真正理由,原來母親是氣當時交往的女友結婚,賭氣之下的決定。但母親在婚姻生活中所承受的暴力與傷害,卻是她不會向人說起的故事,母親覺得那太丟臉,這也反映了早期社會大眾對於家暴議題缺乏重視,多半視其為家務事,進而造成受害者求助時的巨大壓力。

 

這些說不出的苦,是她們母女三人共同承擔的秘密,也是母親生命最痛的記憶吧!她一直埋在心裡,不願提起,就像母親在片中,一直覺得女兒問的問題很無用,覺得說這些可以幹嘛呢?彷彿覺得事情都發生了,再講有什麼用呢?

 

導演以前也是這樣想的吧!因此她說她以前不願說,是因為以為不說就可以忘記,但現在的她發現這並不能達到效果,不說,她反而記得更清楚。現在的她得要練習說出來,心裡的感受才能空間擺放,被卡住的自己,才有移動的可能。

 

作為透過對話來促進改變的諮商工作者,我始終相信對話的功用與影響,它確實不會改變過去發生的事,但它能改變未來我們如何看待此事,導演在母親的故事中,看見了母親能給出的愛,雖然那與她過去期待的母愛不同,但她看見因為母親也不是過著自己期待的人生吧!而她過去常常自己擔心被母親丟下,但現在的她,經過這場對話,有了踏實的答案。

 

片尾最後一景,是導演請自己年幼的女兒去問阿嬤:「阿嬤愛不愛我?」,結果阿媽用玩笑話回,導演又要女孩再問一次,覺得這幕傳遞出整片鍥而不捨的問話精神。關係,就是在這樣的日常對話中,日益親近的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tawilly 的頭像
    metawilly

    人在世界裡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