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入圍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的《RBG:不恐龍大法官》(RBG),以美國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為主角,描述其推動性別平等運動、改變美國社會面貌的故事。晚年的她,因為針對時事有許多情理兼具的批評與發言,得到美國多數民眾的支持與認同,人們開始稱她RBG(Ruth Bader Ginsburg的縮寫)。年輕人視她為偶像、將她視為公平正義的化身,甚至把她的肖像印在馬克杯、衣服上,就像漫威電影裡的超級英雄一樣,
金斯伯格大法官在片裡的訪談,提到了過世母親對她的兩個影響,第一個影響是母親說要「成為淑女」(Be a lady),她解釋這讓她選擇了優雅的姿態來面對社會的不公,不讓情緒過度吞沒了自己。第二個影響是「自主獨立」(Be independent ),她母親跟她說,如果能幸運找到伴侶,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樣很好,但千萬別忘記,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永遠都是獨立自主的人。
很喜歡她母親的說法,特別是她提醒孩子要成為「獨立的人」這點,我相信也是如此,讓她日後在看見社會的不公時,願意挺身而出,相信可以盡一己之力,一點一滴來改變這個有著歧視與性別刻板印象的僵固世界。因為她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世界改變,得要自己改變才行。
回到母親的初衷,母親希望露絲成為獨立自主的人,是希望她不要把自我價值建立在關係的附屬上吧!不是因為成為誰的女朋友、或是誰的妻子,她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母親想告訴她,無論她單身、還是結婚,她就是她自己,身之為人的價值,誰也沒辦法奪走。就算沒有找到合適的伴侶,也依舊無損她的價值。
好,或不好?由你決定,因為你不是誰的附屬,你是獨立而自主的人。
但露絲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合適的伴侶,她與先生馬蒂(Martin D. Ginsburg)結婚56年,直到2010年馬蒂過世。在電影裡,她提到自己與先生的相識過程,當時兩人都是康乃爾大學法學院學生,而年輕時的露絲長相清秀甜美,她笑說自己當年從沒跟重複的男生約會過,直到遇見了馬蒂。
「他和其他人不一樣,他很有自信,很自在,不會怕被我比下去。」露絲這樣形容馬蒂。
她說在1950年代,很多聰明的女孩都得在男孩面前裝笨,來討男孩的歡心。因為很多男人難以接受女人比自己更聰明、更優秀,彷彿只要女性比自己優秀,就有損男性自尊。所以為了讓這些男人有安全感,不覺得自尊受到威脅,很多女人會先去照顧他們的感受,透過裝笨來維繫關係,但也就因此褪去了自我原本的光彩,因此失去生涯發展的可能性。
可是馬蒂不一樣,他從不害怕自己被露絲比下去,從不害怕因為女友優秀,自我價值就受到傷害。他不會把自尊與自信建立在關係裡的競爭比較之上。他真心欣賞露絲的才華能力,敬重對方,他是露絲一生追求志業上最重要的支持。
1993年,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提名露絲出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當年的露絲已是60歲高齡,她並不是柯林頓的最初屬意,但馬蒂相信自己的太太是最佳人選,相信太太的專業能力可以幫助這個國家,因此他成了背後的重要推手,透過他的四方遊說,一路幫太太走向生涯高峰,露絲成了美國百年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成了全國憲政精神的守護者,要說她是全美最有權力、影響力的人之一,一點也不為過。
但我想,這未必是每個男人都能接受、或感覺自在的事,可是馬蒂是真心為太太的成就感到高興,同時也不會因此而覺得自己失敗或差勁。
馬蒂的表現,才是真正的自信吧!真正的自信不是怕對方比自己更優秀傑出、不是怕對方會把自己比下去,這樣的自信只是建立在外在的比較,但馬蒂的自信是源於內在,他表現出來的是真誠的欣賞,是真心的敬重與愛慕,在相處上,他讓露絲可以放心做她自己,他不會用貶低對方的價值,來維護或提升自我的價值。
說來,這才是真正讓人舒服的關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