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表達的是關心,那最好不要從問「為什麼」開始。

剛開始學諮商的時候,老師總會提醒在與個案的問話中少用「為什麼」,因為問「為什麼」,容易引起個案防衛。而我覺得這原則也蠻適合在親子、師生溝通時使用。

特別是當你真心想要關心別人的時候,或是你們關係已經有些緊張、而你想要改善關係的時候。

很多父母、老師想關心孩子,但一開口就問:

「為什麼你作業沒寫完?」
「為什麼你沒去上學?」
「為什麼你要這麼難過?」
「為什麼你要這樣想?」

雖說是關心,但很可惜的是,這些問題聽起來都帶有點評價性,對方很容易在這些話中,先收到你的批評,反而收不到你想表達的關心了。

收到批評的對方只會抗拒與你互動,要不是變得沈默疏離,就是爭吵對抗。

其實你是想關心的,但你做的,卻事與願違。

「我注意到你作業沒寫完,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嗎?」

「你沒有去上學,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我有點擔心,你想和我聊聊嗎?」

「我看到你很難過,不知道怎麼了,你願意和我說說嗎?」

也不是說,這樣問,對方就一定會回答。而其實要不要回答,也不是我們能夠強求的,我們只能盡力在溝通中傳達我們想傳達的關心。

至少這些問話,較能表達出自己願意陪伴的心意、表達出自己尊重對方的態度。

是比起問「為什麼」,來的開放與親近多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tawilly 的頭像
    metawilly

    人在世界裡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