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美國心理學家、婚姻關係學者John M.Gottman強調「邀請」bid)在關係中的重要性,「邀請」可以是一個問題、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碰觸,任何「我想與你產生連結」的單一舉動都算。他的研究還發現,打算離婚的丈夫,有82%的時間無視於妻子的「邀請」,而婚姻關係穩定的丈夫只有19%的時間會忽略對方的「邀請」

 

從這觀點來看電影《海邊走走》(Hope Gap)的開場,電影裡的丈夫艾德華可說精確示範了關係裡的忽略,幾乎所有互動都是太太葛瑞絲主動,像是早起問好、請對方幫自己泡茶等,而先生的生活彷彿只專注在自己的事,沒有主動注意到太太的需求,也沒有主動發出邀請與連結。就連即將到來的結婚週年紀念,也是太太主動問起,邀約吃飯,但艾德華也是顯得被動,有點意興闌珊,可有可無的感覺。這樣的態度,當然讓葛瑞絲很不高興,甚至大發雷霆,要艾德華來回應她的需求。

 

但她不知道艾德華就是研究中那些打算離婚的丈夫,原來這些舉動都是警訊。一向溫和順從的艾德華竟然提了離婚,他說自己愛上別人,覺得自己沒辦法帶給葛瑞絲快樂,沒辦法繼續留在這段關係裡,這對葛瑞絲是極大打擊,雖然她在關係中顯得強勢,常找艾德華的麻煩,但她以為他們彼此相愛,完全沒想到近三十年的婚姻會走到這一天,更不能接受艾德華的決定與離去。

 

而《海邊走走》並非想探討這段婚姻破裂的原因,它把焦點放在老年失婚的葛瑞絲身上,描述她的憤怒與失落、表達她的消沈與喪志,一個人住在空蕩房子的她,會幻想艾德華的身影還在屋內。以前的她喜歡編輯詩集、享受詩詞之美,逢人便分享詩句,但失婚後,她也失去了讀詩的興致,言談想法變得憤世忌俗,原先存在她生活中的美感,如今彷彿一點一點流去。

 

丈夫離開後,很多事情都變了,但有一個改變,對葛瑞絲可能是正面的影響,就是過往很少回家的孩子傑米,現在變得更常回家。

 

定居在倫敦的傑米,因為擔心母親葛瑞絲,每個週末都返鄉陪伴母親,但個性憂愁內向的他,也有自己的人生問題,他過得並不快樂,每週返家的行程,其實也讓他不易經營自己的生活,但他依然回家,希望自己的陪伴與照顧能讓母親好過一些。然而回家也不是沒有壓力,葛瑞絲有時也會把氣出在傑米身上,酸言酸語說著他與父親一個樣,甚至認為他跟父親同一國,放任這個家崩塌。

 

傑米的角色其實很讓人心疼,也叫人動容,內斂的他不太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感,但從他的行為,可以看見他對父親的體諒與對母親的不捨,都展現出他與父母之間難以割離的愛,雖然爸媽分開了,但他們永遠是自己的爸媽,對他而言,都是他生命裡珍惜守護的關係。

 

電影沒有神奇魔法來療癒葛瑞絲的痛苦,傑米的陪伴,有時會帶來安慰,但有時又讓人灰心,然而這就是真實的療癒歷程,沒有神奇的特效藥可以止痛,但傑米的陪伴是細水長流,慢慢有了作用,

葛瑞絲開始養狗,就代表她開始為自己的生活做出改變。而對我來說,片中最動人的地方,是傑米與母親在海邊走走的談話。

 

當時難過的葛瑞絲表達出不想活下去的念頭,而傑米這樣回應母親:

 

「我們都要背負各自的十字架,但你像探險家,比我經歷豐富,你先起步了,如果過一段時間,你走不下去,那我就知道路程太辛苦,拖太久,我會知道到頭來是不快樂贏了。但如果你繼續堅持下去,雖然很辛苦,那我就知道不管多糟,我都能堅持到底,因為有你的前例。」

 

雖然葛瑞絲的掌控慾強,常覺得孩子的表現可以更好,因此在表達中常表露自己的失望,但她很愛這孩子,此刻的她聽懂孩子的話,也意識到自己的態度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她知道如何孩子要過得好,她得親身示範起才行,她擁抱了孩子。

 

這是她的改變時刻,在破碎的世界裡,她一步一步勇敢地踏出步伐,她有力量去擔任義工,她開始重拾詩集,讓詩的美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她沒辦法保護孩子在這破碎世界裡不受傷害,但我想後來的她,給了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生存的希望」。有如她最愛的詩句所說:「我曾來過這裡」,父母就像是探險世界的先鋒,而現在的她讓孩子知道,這裡雖然有痛苦,但不是不能面對,我們堅持到底,仍會有美好。

 

愛情會結束,但親情永遠在那裡。夫妻可能會分開,但父母永遠是自己的父母。這對夫妻雖然不會再一起到海邊走走了,但片裡母子、父子到海邊走走的時刻,都好動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