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珍奧斯汀在1815年寫的知名小說《艾瑪》已多次被改拍成電影,2020年Autumn de Wilde執導的《艾瑪.》(Emma.)再次將這故事搬上大銀幕,並找來近年很受歡迎的女星Anya Tayor-Joy飾演女主角艾瑪,她活靈活現的演出,把這經典角色詮釋到位,讓觀影過程充滿趣味,也讓我們一窺當時社會人們追求愛情的模樣,而從她們的愛情故事,或許也能帶給現代的我們一些啟發。
艾瑪出身富裕世家,受良好教育,外型漂亮,舉止優雅,是當地女孩視為女神的崇拜對象,當然也是男人眼中理想的結婚對象。但她自己對愛情似乎並未特別嚮往,她的興趣反而是扮演紅娘、為人做媒,幫身邊的女伴們,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
曾有人問條件這麼好的艾瑪為何不想結婚?艾瑪回的也很直接,她說因為「因為結婚後的權力,不及我現在的一半」,她知道自己不用靠婚姻,就可以過著舒適自在的生活,甚至結婚還會降低現在的生活水準,那她自然沒有結婚的強烈動機,另一個沒明說的原因,是她想陪伴年老孤獨的父親吧,而這也是傳統婚姻生活對女性較為不公的地方,女性的婚後生活常以夫家為重,這意味著她要離開自己的父親,那實在也叫人不捨。從艾瑪身上,讓我們看見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可能的犧牲與承受的壓力,在我們時代裡,這可能也是很多自身擁有良好經濟條件的女姓在面臨婚姻時所思考的問題,如果結婚意味著我會失去現在夠好的生活,同時我又要開始承擔婚姻生活加在女人身上的期待與壓力,那為什麼要結婚呢?艾瑪的回答,其實說著很多女人的心聲吧。
愛情與婚姻的意義,對艾瑪來說,是要能過更好的生活。這也是她積極幫身邊女伴找對象的原因,那些女伴不像她出身上流階級,有夠多的選擇可能,而當時的女性沒有太多工作機會,能改善自身生活的方式多是靠婚姻才有機會,因此艾瑪總是幫她們找上層階級的對象,覺得這樣才是對她們好,艾瑪以為自己看得夠清楚,但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失誤的例子,就發生在她幫哈利葉小姐做媒的事上,她希望哈利葉嫁給上流人家,不要跟原本的愛人農夫在一起,她讓哈利葉拒絕心上人的求婚,又亂點鴛鴦譜,給了哈利葉錯誤期待,沒想到對方根本看不起哈利葉的出身,這一切只是艾瑪的一廂情願,而她的一廂情願、自以為是,造成了人們的傷害。
原來不是一個人出身富貴,他的人品就會高貴,不是家境富裕,就保證嫁給他一定幸福。而這點艾瑪也從自己身上發現,就算她有美麗的外表、有偌大的家園,但當她沒有一顆良善、同理他人的心的時候,那些財富不過是膚淺的事物,剩下的只有俗不可耐的驕傲而已。
經歷這些事件,讓艾瑪成長,也調整了她看人的眼光,大家都喜歡條件好的對象,那不該只從外在條件去判斷,更要從內在條件去了解一個人,她才看見最合適的人原來都一直在自己身邊, 那個人有堅定的心志,有照顧他人的心,他不會一昧討好艾瑪,而是會直言以對,來幫助艾瑪成長,他是奈特利先生,他還願意一起照顧艾瑪的父親。
電影把奈特利先生塑造的完美,兩人的互動也讓人看得很有感覺,但不知現實中這樣的對象是否容易尋見?不過無論如何,我想他都給了我們一個參考,給了我們很棒的提醒,讓我們去想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愛情對象,也告訴我們別迷失在出色的外在條件裡,更重要的是對方如何運用自己的條件與資源,比起前者,他運用的方式,更能證明自己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