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尼是出版社的編輯,一次在和男友費德里克回老家的時候,意外發現家鄉有座「退稿圖書館」,專門收集被出版社退稿的作品,這引發了她的好奇,想一探究竟。更驚奇的發現是,她被當中的一本小說吸引,書名是《一段愛情的彌留時刻》,而這本小說寫得深刻動人,達芬尼決定要發行出版它。
小說作者是誰呢?書署名是亨利皮克(Henri Pick),他是小鎮上的披薩師傅,已經過世兩年,但他的家人都不知他寫過小說,甚至也不知他有這方面的造詣與素養,然而這不尋常的故事更引起大眾的好奇,書本更加大賣,也讓「退稿圖書館」與亨利先生曾開設的披薩店瞬間爆紅,成了人們朝聖的觀光景點。
但就在小說蔚為風潮的時候,大書評家胡許,始終不相信書是出自一個文學素人亨利之手,於是他探訪小鎮,想找出蛛絲馬跡來證實自己的想法,然而他的懷疑態度,似乎有種文人的傲慢與自負,也引起眾人的批評,特別是亨利家人的不滿。
誰說披薩師傅就不會寫小說呢?胡許的懷疑給人一種他用「刻板印象」評斷人的感覺。當然,靠著刻板印象認識一個人,一定會有偏差。但細想胡許的懷疑其實也有合理之處,因為並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亨利曾有寫作的嘗試與經驗,而人們之所以能接受亨利是作者,是否也反映著我們心裡都渴望著麻雀變鳳凰的驚奇之旅、渴求一個能打破刻板印象的勵志故事。
又或者,我們都不願成為一個用「刻板印象」看人的人,所以我們接受亨利是作者的說法。
而亨利的太太雖然對先生有寫小說感到驚訝,但她也認定小說裡的故事就是在寫她與先生的故事。有趣的是,胡許曾懷疑小說是「退稿圖書館」的已故創辦人寫的,當他拿著小說給創辦人的前妻看,想確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時,這位前妻也毫不懷疑地認為這故事就是在寫她與丈夫的故事,兩位讀者,都從書裡得到共鳴,也深信自己就是書中主角。這讓人想到心理學中的確認偏誤理論(Comfirmation bias),它是指個人會選擇性地收集有利資訊來支持自己的假設,而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也就是說我們「相信」什麼,常常並不是因為我們「看見」什麼,而是我們「相信」什麼,於是我們「看見」了什麼。
法國電影《亨利先生的秘密》對我來說,有個趣味是它一直在邀請我們去檢視自己的認知習慣,它讓我們去碰觸自己對於「刻板印象」的關係,又讓我們檢視自我的「確認偏誤」,一路到最終的謎底揭曉,更像一記回馬槍,讓我們去思考是怎樣的認知偏誤或偏見讓我們一再錯失真相,原來身為觀眾的我們,就是一直用「刻板印象」在看人呀!
《亨利先生的秘密》也反映了行銷與包裝的重要,一個好故事、好作品能被人聽見,不只在於這故事與作品本身有多好,有時候,在它還不被大眾認識的時候,它需要創造一個讓人打開它的理由。否則再好的故事,也只會束之高閣,乏人問津。電影告訴我們,光要人翻開一本書,這件事本身也需要一個好故事呀!是對是錯,見仁見智,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不要只看表面,要練習了解一個事物的脈絡,不只了解一個故事在說什麼,也要了解一個故事是如何被說、和它為何要如此敘說。
很多的秘密,或許就在這樣後設的解讀後,有機會得到簡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