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改編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的同名小說。50歲的Alice是哥倫比亞大學的語言學教授,也是享譽全球的知名學者。透過電影開場的演講戲,她談話時展現的大氣,我們看見她的專業自信與熱情,但這幕戲也暗藏玄機,一個突然忘了怎說的名詞,也預示了Alice日後的病情。漸漸地,她在校園裡迷路、忘記與人的約定、說話開始有點語無倫次、記不太得別人剛剛講過的話。
發覺不對勁的Alice去檢查後,才發現自己是家族遺傳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患者,而她的記憶就要一點一點退化,過去她引以為傲的智識與才華、過去所有她心血累積來的學術成果,現在都要一點一滴隨時間離她遠去,她再也不會記得這些事情。而那些消失的東西,不只是記憶而已,那更是Alice的自我認同,是她一直以來回答關於「我是誰」時的肯定答案,而如今,與過去人生彷彿斷裂的自己,還會是同一個我嗎?
一開始Alice仍想努力抓住過去的自己,她希望繼續在大學裡授課、繼續一個人去跑步,她逃避社交場合,害怕出糗,也是為了維持自己以往的聰穎能幹形象。她曾說她說寧願自己是得癌症,也不要是阿茲海默患者,因為得癌症還可以和大家一起努力對抗病魔,但是阿茲海默症只會讓她無助地枯坐一旁看著記憶一天一天流去,卻什麼也不能做,她寧願是身體病痛,也不願讓失智奪走了屬於她的尊嚴。中文片名取為「我想念我自己」,確實精準點出Alice此部分的心境,而演員茱莉安摩爾充滿層次的精湛演出,又讓人更加貼近Alice的感受,多處令人動容與心碎,她以此角色拿下奧斯卡影后實至名歸。
片中許多場景是描寫Alice與家人的互動,她先生同是大學教授,兩人關係親密,生育了三個漂亮子女。老大女兒是亮眼幹練的律師,有個疼愛她的老公,還有一對雙胞胎幼兒,帥氣的老二兒子在念醫學院,迷人的他,身邊女友一個換過一個。唯獨老三小女兒Lydia,看來不像這個「人生勝利組」家庭的一分子,她沒念大學,遠在洛杉磯參加劇團表演,住在簡陋的套房,靠微薄的收入為生。她的穿著不像姊姊哥哥們高貴典雅,大家在餐桌上舉杯喝著紅酒,她卻是一人拿著啤酒罐相敬。光鮮亮麗的大姊老覺得小妹過著不上進的人生,言談中總帶著指責與鄙視,可是姊姊的態度也顯得狹隘與高傲,彷彿人生只有一種過法。Alice與Lydia親近,但也擔心孩子受苦,她一直希望Lydia念大學,做一份正式的工作,未來也比較有保障。不過Lydia卻回應母親:「我喜歡現在這樣」,她不想因為母親的期待而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
但當Alice說到現在漸漸失智的自己,要活在當下,也只能活在當下時,其實最能感受這話的家人,或許是Lydia。Alice的語氣或許是無奈下的堅強,還是堅強裡的無奈,但對Lydia而言,活在當下,卻是她真真實實的生命姿態。Lydia沒有這個家庭裡其他成員那些明顯可見的世俗成就,甚至在他人眼中是不務正業、放縱自我的魯蛇人生,可是她享受自己的生活,她追尋自己的夢想,全心投入在其中。雖然她年輕,但她看見其他家人沒看見的事情,看見其他家人沒想過的生活之道,她並不是虛度人生,她只是想追求另一種生活,想對事物有更深刻的體驗,對生命投注更深的熱情與連結。說來,這不正是Alice現在能做的事。電影的最後,是Lydia在陪伴母親,並非沒有道理,因為這說不定「功能」喪失的母親,最能貼近女兒感受的一次。那個時空裡,沒有應該不應該、沒有優劣勝敗的評價,只有最純粹的陪伴,或用電影裡最後一句台詞來說,那時候,只剩下最純粹的愛。片中也多次穿插Alice小時與母親、妹妹的牽手畫面,也許,想說的也是這個,到頭來,這些是生命裡最珍貴無價的時刻與記憶。
《我想念我自己》豐富了我們對阿茲海默患者心路歷程的理解。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每個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的我們,其實終有一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會離我們而去。到時,你最想念的是什麼?到時,你又會如何看你自己?到時候,生命的意義,不會是那些功成名就了,那會是什麼?
電影的結尾是愛,你覺得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