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丹是教室》,故事發生在不丹國裡的魯納納部落,它位在5000公尺高的喜馬拉雅山山脈上,從最近的車站過去,還得走上八天七夜才能抵達。這部落只有56人,裡頭還有間國小,而要說它是全世界最偏遠的學校,可能也不為過吧。
鎮日在都市水泥叢林裡生活的我們,看到電影裡壯闊的美景,心裡可能會有嚮往的時候,但對年輕教師烏金來說,卻沒有這樣的心情,他感覺自己像被懲罰,已對教書失去熱忱的他,是因為與政府簽約的關係,不得不接受政府的分派,被迫來到這座最遙遠的學校。從小習慣都市生活的烏金,根本不想到窮鄉僻囊的山裡,那裡可是連電都沒有的地方。而電影花了很多時間在拍攝他前往魯納納的路程,我們看見他對長途跋涉感到不耐,多所抱怨。在蟲鳴鳥叫的山路裡,他寧願聽自己的耳機裡的流行音樂,而他對族人敬拜神靈的態度,還顯得嗤之以鼻,甚至他在抵達部落的第一天,就直白告訴村長,自己並不想來,他想要下山,他的抗拒與疏離,毫不遮掩。
烏金的夢想,並不是當老師,而是到澳洲當歌手。這似乎也反映著全球化浪潮對不丹青年的衝擊,雖然不丹曾經被視為國民幸福感最高的國家,但年輕人受西洋文化影響,他們認同的音樂,是西洋的曲調,而非家鄉的歌謠,他們嚮往的國度,是海洋另端的大陸,而非群山環繞的家園,這股浪潮,就像全球暖化對當地生態的影響,當魯納納村民對逐年減少的積雪有所感概時,烏金很理性地解釋這是全球暖化的原因造成,但村民說他不懂全球暖化是什麼,可是他看見雪獅的國度正一點一點消逝,雪獅也漸漸失去蹤影,這都說著原本存在這片土地上的美好事物,實在難敵世態的變化吧。
而《不丹是教室》想做的,是盡自己所能留存這片土地上的美好事物。雖然關於這類都市教師到偏鄉教書的故事劇情不難猜測,烏金的心境改變也是必然情節,但電影仍帶來深厚的感動,那感動不是有什麼溫馨感人的喬段,電影調性十分內斂,情感多是點到為止,僅是留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們細細感受體會這股純粹之美。
魯納納族人跟烏金相比,沒受過太多教育,但他們有高貴沈穩的性格與良善的心靈,他們對師者的敬重態度,展現出他們的真誠與謙卑。他們極度缺乏物資,但他們有與大自然共處的智慧,他們的生活充分表現天人合一的美感,他們唱的山歌純淨又深沉,表達著對天地萬物濃厚的情感。他們敬天敬人的生命姿態,讓他們更活在此時此刻,用心的與天、與人連結。
雖然烏金最後仍選擇離開魯納納,但從他離去路上表達對神靈的敬崇、他走路也不再是聽著耳機,而是傾聽自然的聲音,都說著他的不同,這趟教學之旅,他不只是老師,更是學生。雖然離開,但魯納納已經改變了他。
烏金想到國外唱歌,或許是想讓自己的才華受到世人肯定,但我想或許這世上沒有人給他的敬重,能超過魯納納居民給他的了。他唱著外國語言的歌曲,渴望得到世人認同,但那畢竟不是自己的歌,或許最後他意識到只有家鄉的歌,才是屬於自己的故事,只有家鄉的歌,需要他來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