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偷家族」的圖片搜尋結果

家,在是枝裕和電影裡的永恆主題。

 

他就是有辦法,把家人間的平凡日常化成詩意動人的景象, 可以用一種無比溫柔的姿態,敘說人世間的糾纏愛恨情仇。他是眼光精準的家庭觀察員,能深刻傳達人們互動中的火花與眉角,而有時他又像富有實驗精神的社會科學家,透過各式各樣家人的排列組合(如《我的意外爸爸》裡的抱錯小孩、《海街日記》裡與父親外遇生下的姐妹同住),拼揍家的多元面貌,挖掘人對於家、家對於人的羈絆與影響,在各樣的變化中,直探家的根本元素。

 

《小偷家族》裡看似橫跨三代的一家六口,其實他們既無血緣,也無法律關係,他們的結合,沒有任何法律效力,也難以找到既存的關係名詞可以精確定義。但他們的樣子,看來就像一家人,有年邁的阿嬤初枝、有在工作、像是夫妻的中生代柴田治與信代、有青春年華的少女亞紀、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翔太與由里,這樣的生活型態看來就像是一般人眼裡的家庭形式,而這可能也是電影想傳達的一個主題吧:我們都因為家受了傷,但受傷的我們,心底仍對家與歸屬的渴望。

 

這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也許是自己或他人的錯誤決定,導致他們無家可歸或有家歸不得,而現在的他們,願意從彼此身上,填補自身的遺憾,願意滿足彼此對家的渴望。他們窩在社會的角落,用著卑微之姿,活出自己心中對家的想像。

 

他們住的地方,是東京裡的殘破一角,是建商覬覦的畸零地,但也是這家人的烏托邦,他們的孤單與殘破、罪惡與羞愧、受傷與痛苦都在這裡得到救贖與接納。

 

靠領補助金、偷竊、從事色情產業生存的他們,不會是社會認可的好人,但要說他們罪大惡極,似乎也稱不上,這家人不是追求利益極大化的犯罪集團,他們偷的,只是那些維持自己生存的民生品。說來,很多光鮮亮麗的人們用著冠冕堂皇的理由所做的壞事與傷害,可是遠遠超過這家人所做。

 

電影留給我們許多想像,自行去推敲這一家人組成的脈絡與原因。一家六口中,只有小女孩由里的「入會」過程完整被揭露。也許出自一時心疼,柴田治自行帶走了獨自在家、看來挨餓多時的由里。隔天,他們想送由里回家,但在由里家門外聽見裡頭大人們的無情爭執後,他們決定自行照顧由里,他們相信自己可以給小女孩更好的環境,那環境不是物質上的,而是在心理與情感上,他們能讓由里有被愛的感覺、一個真正有家的感覺。確實,相較於親生父母對於由裡的疏離與暴力,這家人給予的關愛與同理,彷彿更符合身為家人的意義。當然,這是被社會標示為「綁架」的行為,但裏頭有著柴田治與信代以為的善意,而這是他們為愛所做的傻事。

 

為愛做的傻事,或許這也是其他人的「入會」經過吧!他們無視社會規範,彷彿只有人與人之間,真實可碰觸到的關愛,才是他們的唯一信仰。

 

然而處在這世界裡的他們,最終仍無法脫離這世界,他們也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但從電影最後一幕,回到原生家庭的由里在獨自一人遊玩後,望向遠方的眼神,彷彿在想念曾共存的家人,想念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場景,想念在海邊大夥手拉手躍起的畫面,那好像如夢境一般,存在小女孩難以說出的心底。

 

是枝裕和的電影裡,常有渴望被父親認同的兒子角色,但在這片裡反了過來,我們看見一個渴望得到兒子認同的父親,柴田治希望聽間翔太叫他一聲「爸爸」,但那聲「爸爸」,翔太始終沒有親口說出。小偷家族的崩解,其實跟翔太的舉動有關,他曾說自己是故意被抓,導致整家人曝光,或許在他心中,對如此生活的樣貌,仍存有懷疑,他的道德認知仍處於發展階段,不像大人們已經成形與合理化。他也不同於大人們是自由選擇來到這家,他是因為當時只是被父母放在車上,而柴田治帶走了他,從此自己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如今,他也希望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吧!如此想來,柴田與信代,給出的仍是尊重與接納。或許,翔太最終也看見這點,他的那聲「爸爸」直到自己搭車離去時,才說得讓自己聽見,他知道這段情,是他生命無法抹去的記憶,也是他願意接納的人生經驗了。

 

相較於過去的溫馨風格,《小偷家族》帶了更多的遺憾、也有對虛偽社會的些許批判,但它仍打造了一座烏托邦,讓受傷、被遺棄的人可以在此安住,縱使那只是短暫的煙火,但有那麼一刻,它也照亮了黑夜,點燃人性的一絲光芒。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
    全站熱搜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