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英國廣播電台(BBC)曾辦過票選「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100 Greatest Britons)活動,當時民眾票選出的第一名,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贏得勝利的首相邱吉爾。2017年電影《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將邱吉爾在1940年剛接任首相時所遭受的內憂外患搬上大銀幕,電影沒有要說戰爭的過程與他們最終獲得的勝利,電影始於邱吉爾接任首相的前日,結束在他發表著名的國會演說之際,這中間僅僅只有28天的時間。
而這短短28天,卻是決定英國命運的關鍵時刻。面對德軍的來襲,當時的英國政壇瀰漫一股求和心態,主張透過談判方式換取和平,但邱吉爾對希特勒極不信任,他不認為求和是最好的出路,對他來說,那是投降、是對暴力的低頭、並會造成英國的永久傷害。「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他是如此批評前任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
但這股堅持,並非毫無代價,他深知自己的一個命令,都牽動著他人的性命,那是多沈重的負擔呀!而我想這也是片名「最黑暗的時刻」的意涵,「最黑暗的時刻」不只是說有德軍威脅、有政敵拉扯的外在處境,「最黑暗的時刻」也是邱吉爾內心的掙扎與懷疑,他不願投降,就意味著會有更多的犧牲與傷亡,電影也未迴避在敦克爾克撤退的成功行動中,其實有支部隊被下令慷慨赴義,這或許是他心靈上永恆的黑夜,而一個人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承受這些黑夜的殘酷與荒涼。
然而電影並未要歌頌邱吉爾的堅強意志,雖然主角個人色彩鮮明、風格強烈,但電影仍很明顯地讓我們看見這股力量不是來自邱吉爾本人,那股力量不是靠自己有辦法生出的,那股力量是來自於與他人的連結,不論是片中邱吉爾的妻子、秘書、英國國王、地鐵上的民眾等等,他們都在邱吉爾低落、困惑的時刻裡扮演了重要的推手。不是他本來就勇敢,而是因為與他人的連結,他才成為一個更勇敢的人,不是他有能力,他的力量是來自於他人的陪伴與給予。
他承擔了最黑暗的時刻,但是人民沒讓他孤單承擔,他們一起同心面對,電影想說,這場戰役不是強人領導的戰役,也是每個想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人們的戰役,他們沒有退縮、他們挺身而出。
片尾邱吉爾在地鐵上與民眾對話的場景,更將這精神表露無遺,從不搭地鐵的首相,在地鐵上傾聽小老百姓的心聲,百姓捍衛家園的決心,給了他更多勇氣去承擔心靈上的黑暗。
而我想談談電影開頭不久的一幕,我覺得導演在這幕的安排與呈現,就說明了它不是一部英雄主義電影,它更強調的是「與人民在一起」、「力量來自於人民」的精神。
那是邱吉爾接獲任命首相電報的時刻,畫面從送電報的差使開始,他騎車來到邱吉爾的家門外,將書信交給要入門的女秘書,女秘書進屋,邱吉爾等人正專注看著電視新聞,她說話想喚起大家的注意,但沒人發現她的存在,直到她說:「從白金漢宮來的電報!」,眾人才安靜下來。邱吉爾緩緩走向秘書,從秘書手上小心翼翼地接下通知,彷彿接下聖旨一樣隆重,說真的,有一瞬間,我感覺那秘書不像秘書,此刻的她,更像是個女王,將國家的責任交託在邱吉爾身上,這刻意安排,更加突顯是人民將國家交給首相,人民才是這國家的主人,而政治人物的權力是來自於人民的賦予。
我被這幕給說服、被這幕感動,全片由此延伸,教了我們奮戰到底的精神,也告訴我們,有權者不要忘記與人民在一起,而真正的力量來自與人的連結。在越黑暗的時刻,我們不要獨自孤單,越要做伙前行。
電影不只在講邱吉爾,更有種「賦權(Empowerment)於民」的企圖,不只在講英國首相的帶領,更說著英國民眾的參與,它為這些小人物披上光彩,給予榮耀。
為一支不起眼的掃把,給予了激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