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鋼索的人

在一百層樓高的天空裡,踩著鋼索行走,是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了。

1974年,紐約世貿雙子星大樓才剛落成,一個一如往常的平凡早晨,人來人往地穿梭在繁忙的都市裡,但當他們抬頭,卻看見從未見過的景象,有一個人在雙子星大樓的北塔與南塔間行走,而他的腳下只踏著一條鋼索。底下的人驚呼、緊張,但他優雅地在上頭來來回回走了40分鐘,更不可思議的是,有一度他甚至躺在鋼索上,只靠那條鋼索支撐著他全身。

那一刻,世界彷彿已經靜止,世人的目光都在他的身上,對他而言,時間也如靜止般,他像在無人打擾的高空裡,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一刻,就像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實現,是真真切切的高峰經驗了。他用最單薄的肉身,挑戰聳天的鋼筋水泥,用一種自信卻又謙卑的姿態,為充滿資本主義氣息的摩天大樓帶來了故事與人味。

他是法國高空鋼索表演者菲利浦佩蒂(Philippe Pettit),2009年,他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偷天鋼索人》(Man On Wire),當年還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2015年,這故事變成電影《走鋼索的人》(The Walk),透過電影科技,我們重見了911後已經消失的世貿大樓,也透過電影科技,我們與菲利浦一同爬上高塔,感受漫步在雲端裡的滋味,

人生有如走鋼索,對我們來說只是比喻,但對菲利浦來說,那是人生的真實行動。人們問他為何要走鋼索,他回沒有為什麼。好像就是鋼索在呼喚他、世貿大樓在呼喚他,他所做的,只是回應這聲呼喚而已。菲利浦將走鋼索視為天命(Calling),而電影故事就在描述他實踐天命的過程,雖然菲利浦走鋼索是賣命演出,但他並非有勇無謀的衝動者,他知道築夢必須踏實、築夢也要有方法。

因此被熱情牽動的他,積極去拜師學藝,找了當時最厲害的高手,來訓練自己的專業知能與技術。另外他也積極與人分享自己夢想與計劃,因此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們,最終在團隊合作下,才能完成這趟雙子星任務,這些都是實現夢想的參考路徑。

再者,菲利浦不放棄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關鍵。倘若細看故事,你會發現這趟實踐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可說滿路荊棘。最早是面對家人的強烈反對,但他仍義無反顧走上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路。而拜師求藝的過程一開始也不順利,是因為他持續用積極的態度回應,後來才得到對方的認可。而第一次公開表演的結果更是慘烈,他從鋼索上摔落湖裡,成了落湯雞,生涯之路有了最不堪的開始。就算是最後這場在雙子星大樓間行走的創舉被世人所歌頌,但其實在行走之前的每個環節其實都未能順利照計劃進行,或許,許多人已將這些接二連三的非預期現象,視為失敗的徵兆,不過他們是一路見招拆招,直到最後彷彿「負負得正」似的,整個行動最順利的部分,竟是菲利浦踏上鋼索之後才發生。

這些都反映菲利浦的眼光是定睛在最終想要完成的目標上,而非眼前的失敗。若焦點一直放在眼前的失敗,我們難以看見事情有轉機的一面,深陷在挫敗的情緒中,也難以有創意地解決問題。但菲利浦不是如此,失敗對他而言當然也非毫無感覺,可是他更想要自己達成目標,他沒有讓失敗把自己推離目標更遠,反倒因為他聚焦在目標,他更能隨時保持警覺,找尋與嘗試任何可以幫助他更接近目標的機會。或許失敗對他來說,都只是過程,那可不是代表最終成果的預兆。

當然,我們的人生不必學他走鋼索,菲利浦就像是投資學上說的風險愛好者他在追求刺激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即便知道失敗就會死亡,他依然選擇如此生活。有人曾問他:「走高空鋼索,你不害怕死亡嗎?」,而他的回答值得玩味,

「對我來說,這才是活著的感覺」他回。

不是風險愛好者的你我,當然不必跟他一樣走鋼索,但我們仍要好好問問自己,在我們的生活裡,何時有活著的感覺?菲利浦在走高空鋼索的邊界經驗中深刻感受自己的存在,那我們呢?如果我們只是很無感地走在安穩的「平地」,那是否有脫離舒適圈的可能,站上「鋼索」一下,試著去覺察這行動帶來的感受,讓它擾動一下自己靜如死水的心靈,看看生命是否還有其他可能?

菲利浦的走鋼索人生,不是我們的人生,但它像是巨大的比喻與象徵,它邀請我們反思自己與夢想的關係,邀請我們踏上屬於自己的熱血之路,邀請我們真真實實地活著。

片中的紐約人曾說,本來大家很討厭世貿雙子星大樓,因為它們就像兩棟高大醜陋的檔案櫃立在這城市的中間,直到菲利浦的行動過後,紐約人才愛上了這兩棟大樓。因為人的行動帶來了故事,故事帶來了溫度,它們從此不再是冰冷的高樓,它們承載著不凡的故事。

然而世間無常,活在今日的我們,更熟悉的是關於雙子星大樓的另個故事。對照電影片尾,菲利浦得到一張世貿大樓官方送他的永久通行證,其中顯眼的「Forever」,更令人充滿感觸,今昔相比,電影也多了分韻味。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tawilly 的頭像
    metawilly

    人在世界裡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