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聽別人說話時,聽他說了什麼,很重要,但有時候,他沒說什麼,也很重要。因為他的刻意「不說,反映了他的選擇與價值,而那些「不說中,我們更清楚對方的態度與觀點。

 

英國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在不說的選擇間,都表現出與其他戰爭類型電影的不同視野。過往的戰爭電影中選擇的事情,在這片中很多都不說了。像是敵我兩軍正面交鋒的場景,過去你一定會看見敵方士兵的模樣,但在這片,我們幾乎看不見任何一張敵軍的清晰臉孔,雖然場面依舊砲聲隆隆,但我們根本沒看見子彈從哪來、不知敵人在何處?一方面,這種不說加深了觀眾的臨場感,因為在真實戰場上,第一線士兵的視角可能就是如此,在槍林彈雨的生死關頭,你也沒有時間去看清楚敵軍的模樣。另一方面,這樣的不說,也許也反映著諾蘭對於敵軍的態度,或許對他而言,所謂的敵軍,說來是戰爭底下的受害者,他們也可能只是野心家的工具,所以他不想用臉孔來標記這些德軍,他選擇用模糊化的方式來處理他眼裡的敵人,不多做攻擊與苛責,對我來說,這是諾蘭展現的柔情。同時讓故事焦點不在兩軍對抗,而是描述受困在敦克爾克的人們,在被逼到無路可退的情境下,如何面對眼前的生命難關。

 

另個常在其他戰爭電影中的,在這部電影裡也全然消失,成了不說。那就是高層領導者們的身影,我們看不見領導者在後方辦公室裡的運籌帷幄,也看不見戰事勝利或失敗時,他們振奮握拳或哭泣悲傷的模樣。對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敦克爾克大行動後發表的著名演說,電影也選擇透過小兵主角Tommy的口來述說。它的不說,再次強化了影片的切入角度,電影的焦點不是要說領導者的豐功偉業,也不提供觀眾全知的觀點,而是一部要你徹底從自己的感官經驗去體會戰場的無情,去感受在當中真實的人性掙扎。

 

像是在當中偽裝成英國人的法國士兵,當時英國的救援以救出英國士兵優先,但這名法國士兵卻不遵守規則,採取不正大光明的手段,希望讓自己脫離險境。而為了讓自己的偽裝成功,他在片裡不發一語,但也因為他的不說,讓其他人起了懷心,甚至一度懷疑他是德國間諜。當他被逼出自己的身份後,同船的英國士兵要求他下船,但之前曾被他救過的另位英國小兵Tommy,這時卻替他說話。說來其實大家都一樣,不論你是英國人、法國人,這時大家想的都是想盡辦法讓自己活下來而已,對於這樣的人性,諾蘭不多做批判,片裡這位法國士兵上了救援船後,他不像其他人一樣進入船艙喝茶吃東西,一方面或許他怕自己的偽裝會因此曝光,但他望著遠方海岸戰火的同時,內心也是充滿掙扎的吧,他的同胞仍在那裡受困,但他自己卻趁機逃跑,這股自責與罪惡感,已經無需他人再加油添醋了。

 

電影裡還有一個不說,是發生在民間救援船上。因為大型軍艦無法靠近敦克爾克海岸,因此英國政府徵招民間小型用船來協助救援工作。故事其中一支線就放在前往救援的月光石號民用船上,他們在海上先救回了一遭魚雷攻擊而落海的士兵,但這士兵有明顯的心理創傷,在他得知這艘船不是要先回英國,而是要前往敦克爾克時,他難以接受,並與船長、船員起了衝突,因出手不慎導致一青年船員受傷,令人難受的是,最後這青年因為這樣身亡。這船員只是個孩子,因為想為國家盡一份心力,擅自上船來幫忙,而那他的死,還不是光榮地戰死沙場,卻是被一個害怕的我方軍人攻擊致死,說來極為不值。但當這軍人後來問起其他船員關於這位受傷孩子的情況時,船員卻堅忍地回應沒事,這幕極為動容。這時的不說,也是一種極為溫柔的同理,對於一個在前線打戰受創的軍人,他們選擇了包容與承擔。

 

諾蘭曾說,他想拍出敦克爾克大行動的精神,而電影向我說的,其中最大的精神正是這些包容與承擔,如同這些士兵雖然慶幸自己被救回到英國,但同時他們也覺得難堪,彷彿自己像是敗家之犬,無顏見江東父老,但是英國民眾給出了的是接納與包容,他們展開雙臂,熱情地迎接自己的孩子回家。

 

那樣的他們,不是天真,而是對於生命有深刻的尊重與包容、對於人性的光明與黑暗,有著理解與接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tawilly 的頭像
    metawilly

    人在世界裡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