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風暴」的圖片搜尋結果

羅馬尼亞導演克里斯汀穆基(Christian Mungiu),在2007年以《四月三週又兩天》(4 months,3 weeks and 2 days)轟動世界影壇,他從一個女大學生的墮胎事件,反映出羅馬尼亞社會在強人威權統治下的扭曲與荒謬,他的電影可說是見微知著「以小觀大」的最佳代表。而他在2016年的作品《畢業風暴》(Graduation),同樣透過一個父親為其女兒成績奔波的小小故事,說出了他對這社會的深刻觀察。

 

故事主角羅梅歐是一名外科醫生。他與妻子過去都在外國讀書,直到1991年,強人獨裁政權倒台後,他們才回到家鄉,對於自己的國家有著全新的盼望與期待。但是他們的理想,並未隨著時間而實現,幾十年下來,這社會依舊有它的問題,官員貪腐嚴重、暴力事件不斷、人心冷漠、而且靠關係走後門的情況,一點也沒減少。羅梅歐是奉公守法的醫生,他不收紅包,誠心對待每一位病人,他像是在濁世中獨善其身,堅守自己相信的價值。

 

只是他再次對家鄉感到失望了,而這失望也影響他對高中女兒前途的看法,他相信得送女兒出國才是正確的決定,留在羅馬尼亞並不會有好發展,這社會已經不值得期待了。於是他用心栽培孩子,讓她有好的教育、有足夠的物質生活,女兒艾莉莎也沒讓他失望,得到英國大學的入學資格,唯一欠的臨門一腳,就是她要拿到高中畢業考成績,而這對艾莉莎來說,根本就是件水到渠成之事,毫無困難。

 

但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就在一天羅梅歐接送艾莉莎上學之後,在她下車到入校門短短的路上,竟遭到不明男子的狹持與攻擊,對方性侵未遂,雖然艾莉莎身體沒有重大傷害,但心裡也是飽受衝擊,也為隔天的畢業考試投下不確定的震撼彈。

 

對羅梅歐來說,這是極大的打擊,一方面擔心女兒的受創情況,另一方面更擔心女兒的出國計畫因此生變,而且因為發生這種治安意外而生變,更是令他難以接受,為了不讓出國計畫受阻,決定運用關係,看看能否幫女兒出好成績,確保其順利畢業。

 

矛盾的是,羅梅歐所做的事,不正是過去的他,極力想逃離的一切。他厭惡這社會作假、套關係的運作規則,但如今他也得透過這方法達到目的,只是這真的能達到目的嗎?還是當他這麼做的時候,就已經偏離了方向,那條路已經無法抵達目的地了?

 

羅梅歐的太太說,這些選擇(作弊)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她不忍艾莉莎要承擔這些代價,但羅梅歐反駁難道艾莉莎上學途中遭受攻擊就是公平的事嗎?」,要一個無辜的人承擔暴力傷害的結果,當然不是什麼公平之事,艾莉莎不該遭受此事,羅梅歐的舉動也可解釋為「修補錯誤」。這場作弊公平嗎?我不會支持,但對羅梅歐的行為,自己也能給予較為寬容的答案。

 

不過電影很有層次地,揭露出羅梅歐的婚姻外遇問題,而這與前述的「作弊行為」相較起來,羅梅歐的外遇更加違背了自己的信念。他與妻子兩人過著貌合神離的生活,而他與小三看似親密,但他並未給予對方明確承諾,也未積極解決對方生活裡的難題。說來,他的婚姻與愛情生活是「虛假」的,而「虛假」正是這個社會的問題,也是羅梅歐想送女兒離開的原因,但腐壞的不是這個是社會而已,羅梅歐的作為早已傷害了這個家。

 

電影刻畫了如羅梅歐這代羅馬尼亞人的理想與失落、他們的盼望與焦慮,曾經他們懷抱理想重返家園,但如今他們也葬送了理想,他們希望下一代出國,自己卻未用更負責任的方式經營生活。

 

「我不能回家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艾莉莎得知父親外遇後,這樣跟父親說。她要父親為自己的生活負責,要他與母親對談,不要再讓這個家過著虛假空洞的生活,她要父親去面對這些他逃避的難題,而這樣的態度或許也是導演想給我們的解答。

婚姻要離要合,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是否願意面對自己行為的結果、願意為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艾莉莎後來也做了自己的選擇,她並未採用父親為她奔走的作弊手段,她用了自己的方法解決難題,而出不出國,她自己還沒決定,但她知道的是,這是她自己的人生,不是她父親的人生,她需要為自己決定,不是父親為她決定,也只有如此,她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電影最後停在一群高中孩子的畢業合照上,也是很有寓意。他們歡喜地慶祝畢業,他們是這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他們能會改變這個國家,還是這國家會改變他們?我們不知道,但從他們的笑臉上,我們還是期盼一絲希望,從艾莉莎不願配合警方胡亂指認兇手的堅定立場,導演也沒放棄,為我們留著一絲燭光,沒有吹熄。

「畢業風暴」的圖片搜尋結果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