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的萬物論》(Theory of Everything)

電影《愛的萬物論》(Theory of Everything)是根據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前妻潔恩的傳記改編,故事聚焦在潔恩與霍金的婚姻生活,套在關係歷程來看,我們也可說整部電影在談他們從牽手到放手的過程。當然,電影劇情與真實情況是有出入,但這仍是一部極為動人的作品,當年也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與多項大獎,其中飾演霍金的男主角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精湛的演出,也讓他成為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而電影裡的分手場景,大概是自己看過最動人的分手戲,潔恩主動與霍金確認關係,一開始霍金仍打哈哈帶過,但當他注意到潔恩的眼淚時,他收起了嬉笑,他說了對不起,然後推著輪椅靠近潔恩,他來到潔恩的身邊,表達著自己對潔恩情緒的接納,潔恩流淚說著:「我一直愛著你,我盡力了」,聽完這話的霍金,也忍不住的流下眼淚,雖然他們的關係結束了,但此刻的他們很靠近,他們一起為這段逝去的感情哀悼著。

我們可以從霍金與潔恩的故事中,覺察與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不論是關係中的溝通與互動、面對關係生變的應對方式、特別是當愛情結束的時候,如何生出放手的勇氣。

這件事,當然沒有一定公式,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處理的方式自然不同。但從潔恩的身上,或許可以找到一些參考:

一、珍惜、看重自己的付出:她沒有因為關係結束,或是得不到的對方的回應,就認為自己過去的付出無用或沒有意義,反而她接納並珍惜自己的付出,她看見這些努力對自己的意義,這些意義不是建立在對方的回應上。當然,這不表示對方沒有回應時不會痛苦,一定還是很痛啊!只是她也知道就算對方沒有回應,這些意義也不會消逝。

二、接納無法掌控的結果:她知道自己盡力了,而當盡力也得不到對方的心,她也知道時候到了。對這段關係,她知道自己無法付出更多了,而既然無法付出更多,也就沒有遺憾後悔的空間,她接納自己努力之後但沒有結果的結果。

三、接納對方為自己的情感負責:潔恩一向是為自己情感負責的人,或許也是如此,她尊重著霍金為自己的情感負責。再說一次,這不代表不痛啊!說放手的勇氣,不是指不痛的勇氣,對我來說,不痛不是勇氣,那可能是種逃避。

放手的勇氣,說起來是帶著痛苦但仍往前走的勇氣。

關係會有開始的時候,也可能有結束的一天。但關係沒有未來,並代表你們擁有的過去就沒有意義,那些曾有的美好都已經存在你的生命經驗裡,是誰也拿不走的真實體驗,我們能做的是珍惜彼此給予的曾經,對於不能繼續陪伴的未來,最好的禮物僅是祝福而已。

 

二、《曼哈頓戀習曲》(Begin Again)

看過《曼哈頓戀習曲》,或許都會想一個問題:為何女主角Greta最後選擇不跟Dave復合?

看來Greta對Dave應該還有感覺,過去她也為這段關係投入許多,倆人又相扶相持那麼久。只是因為Dave偷吃,就讓她對這段關係不抱希望了嗎?

當然,伴侶的出軌,對關係有絕對的破壞性,但片中的Greta也說過,這件事雖是阻礙,她並不想因此放棄關係,她仍希望兩人一起走過難關。

或許,男友偷吃不是最決定性的因素,否則她之後不會答應碰面、也不會去聽他的演唱會。但她一定感覺有地方不一樣了,是彼此都回不去了。

Greta離開英國來到紐約,其實沒有別的原因,就是陪伴男友。才華洋溢的她一直是Dave的創作夥伴,過去他們同起同坐。但如今,她好像只是唱片公司裡買咖啡的小妹,大家視他為Dave的女友,卻也沒人尊重這角色,女友的意思彷彿只說她是一位幸運的歌迷,有幸得到國王的寵愛。

說來,她迷失了自己。不知這是否是她慣有的愛情模式,但至少目前和Dave的關係是如此,她只是Dave的配角,卻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也許透過電影中她錄製唱片的過程,她也一步一步找回自己的能量,她唱出自己美妙的歌聲,就像是為自己發聲的重要性,Greta看見自己也有機會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雖然她還愛他,但她知道自己不一樣了,他知道如果自己沒有離開,在這段愛情裡,她又會回到老舊的模式裡,而那已經不是現在的她想要的了。

有時候,一段關係的結束,不一定是你不愛了,可是你知道有東西回不去了,你知道得割捨,你也知道那會讓你掉淚,可是你也知道現在的你,已經看見更美的風景,留下,只是讓自己停在封閉的世界裡。 

也許,這就是離開的意義。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