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1_27-4months3weeks2days  

《四月三週又兩天》/ 黃柏威

       羅馬尼亞導演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執導的電影《四月三週又兩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在2007年奪下坎城影展60週年時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不僅如此,這部被譽為羅馬尼亞史上的最佳電影,在當時幾乎是橫掃各項國際影展的大獎。也因此,政府當局還授予克里斯汀「羅馬尼亞之星」勳章,這是該國國民的最高榮譽,表揚他的成就,套我們熟悉的用語,稱呼這片「羅馬尼亞之光」,一點也不為過。

       但這部「羅馬尼亞之光」,內容並非頌讚羅馬尼亞社會的榮耀與光明,相反地,它寫實地描述在當時的社會氛圍底下人性的黑暗與扭曲。電影厲害之處在於導演只是說一個女大學生尋求墮胎的遭遇,卻讓我們看見了一個荒謬灰暗的時代,而故事還只是發生在一天之內。

       故事背景在1987年,國名還是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時候兩年後,1989年該國爆發革命,終結了共產黨長達24年的執政,變更國名為羅馬尼亞。電影描述懷孕的女大生嘉碧塔為了安排墮胎,找了好友歐蒂莉亞協助打點相關事宜,由於當時法律禁止墮胎,想要墮胎只能鋌而走險尋求非法管道,歐蒂利亞為此鎮日奔走,甚至向男友借錢,訂了旅館,陪同嘉碧塔至旅館由密醫進行墮胎手術,沒想到密醫因為兩人經費不足,要求發生性關係來「彌補差額」,求助無門的兩人最後也只能答應,只求手術能夠繼續⋯

       電影的暗沈色調吐露時代的氛圍,影像裡的世界看來像座了無生氣的死城,在那裡行賄已經是自然,解決問題走後門是正常。欺騙、自私、冷漠都是人們的生存之道,這是一場時代的悲歌,奪走的不只是少女的身體,還有她們童貞的心靈。

       從性別角度來看此片,也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片中沒有明說嘉碧塔想要墮胎的原因,但從整片中徹底缺席的父親角色(嘉碧塔肚中孩子的爸),可以猜想這或許是重要因素,不論這個男人去哪了,整個事件,嘉碧塔並未從這個造成懷孕結果的男子身上得到一點支持,而這樣的男人更難像是一個能與她共同撫育小孩,承擔家庭責任的可靠夥伴。或許也因為如此,歐蒂利亞像是有著替代性創傷似地追問男友假設自己懷孕了對方會如何處理的問題,但男友飄忽的回答始終無法安撫歐蒂利亞的焦慮,那是男女的差別,女性在激情過後承擔懷孕風險帶來的真實重量,遠超過男人單純空泛的想像,就算選擇墮胎所付出的代價,身心的折磨也是另一條男人難以想像的路。電影其實對男性有許多批判的痕跡,她們忙碌地奔走像是說著男性的無能與逃避,在旅館裡,她們的眼淚與啜泣則是低聲控訴男人的無情與暴力,令人心酸不已。

       導演透過那些手動搖晃的鏡頭帶我們走進她們的世界,提醒我們除非你願意放下自己固著的想像,真實地傾聽對方的生命,尊重對方的經驗與表達,只有你願意踏進對方的世界裡,真實的溝通才會開始,瞭解才會發生。

《四月三週又兩天》像是一面鏡子,從女性墮胎的經驗,點出男女性別不平衡之處,同時也忠實刻畫了一個社會的樣貌,看見人們在裡頭的掙扎,看見她們蹣跚的前行。或許我們的社會有著不同的面貌,但是否也可能在習以為常的的規則中藏著性別、權力的失衡與壓迫。

其實,我們也需要一面清晰的鏡子,好好檢視與觀看一番。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