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body is a cage

That keeps me from dancing with the one I love

這是加拿大搖滾樂團Arcada Fire的歌曲「My body is a cage」中的歌詞,用來形容電影「性福療程」(The sessions)中男主角馬克(Mark心境再適合不過了。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性福療程」,描述自幼罹患小兒痲痹的馬克,幾乎大半輩子只能平躺在機械床上過活,靠著「鐵肺」呼吸,像是活在一座肉身打造的監獄,全身上下唯一能自主控制的地方是他的頭部,以及位在那裡頭的自由心智。他以過人的意志完成柏克萊大學的學業,後來當了記者與詩人,用文字掙脫了身體的牢籠,讓思考與想像徜徉在無際的天空。

但問題來了,文字可以掙脫身體的牢籠,但面對有如近身肉搏的親密互動關係時,這座殘弱的肉身堡壘,要如何感受情人的溫柔觸摸、真實感受身體碰撞時的溫熱?

馬克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38歲的他,一天和教區神父告解時說出自己的願望,從未有過性經驗的他,也渴望一嚐性愛的親密滋味。最後在他人建議下,找上了性治療師雪若(Cheryl,透過雪若的協助,馬克展開一場身體與心靈的解放之旅。

電影藉由馬克的求愛之旅,也點出了一般人較少觸及的身障者的性議題,若性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他們該如何滿足這項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影片也透過雪若的角色刻劃出性治療師的面貌,我們看見她的工作模式,細膩地協助個案去探索身體每一吋的感受,但導演也不避諱地呈現治療師在自身親密關係中的衝突,以及在治療關係中出現的移情與反移情,片中幾處治療師留下的眼淚,反倒讓人感受真實情感的溫度,讓人多了幾分同理與同情。而身體的親密與心靈的親密,兩者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是獨立事件,還是相輔相成的交互作用,若兩者只是一線之隔,那界線又會在哪裡?電影留了許多值得探討的空間。

如前所說,馬克與雪若的親密療程,不僅是身體的解放之旅,對馬克來說,他也解除了負面自我身體形象帶來的封印,原來他也能享受親密帶來的歡愉,原來之前阻礙他的,不是他殘疾的身體,而是他那被罪惡感迫害的心靈。於是他開始有能力去建立與經營親密關係,讓自己的生命有著更豐富的體驗。

「性福療程」可說是馬克真實的人性呼求,我們看見片中有人不以為然,卻也有很多人回應了這段呼求,他們伸手幫助他,像是片中的神父,表現幽默卻也讓人動容,他未把自己視為道德形式的化身,卻是謙卑地把自己和馬克交託在神面前,他所做的,是傾聽與回應著馬克的人性呼求。我們呢?我們能否聽見周遭生活裡人們真實的呼喊?面對那些人性的渴求,似乎也在邀請我們,給予著人性的回應。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