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裡可能有大家坐著、客廳、螢幕、表格和室內

(2018/10/09 臺北醫學大學)

中午用兩部片和導師們談談校園性騷擾事件中導師角色與協處主題。

一是電影《憂傷大象之歌》(Elephant Song),故事背景設定在60年代初期的精神病院,因為院中一主治醫師莫名失蹤,緊張的院長找來失蹤醫師前晚治療的最後一位住院病人,希望從他身上打聽醫師的下落...

殊不知,這是悲劇的開始。

院長的自作聰明反被病人操弄,一心只想得知失蹤醫師的消息,卻忽略病人一再透露出的重要訊息,一步一步踏進病人的高明計謀裡。

而我認為,悲劇的開始,正是起於這位院長的自我角色混淆。

他不是警察或調查員,憑什麼去詢問病人關於他人的情況,他也不是病人的主治醫師,兩人的對話也非醫療行為,憑什麼他像問診一樣,開始想深入去了解這位病人。

他過度自大、又不願與系統溝通合作、都導致最終發生自己難以承受的結局。

想藉此提醒導師,導師的角色不是警察、不是調查員、不是法官,我們沒有調查權,也無法認定或裁決事實。甚至我們也沒有權力要求學生告訴我們那些我們想得知的訊息。

我們與學生溝通在基礎在於「對彼此的信任」,而非「師比生高的權力」。

若在這類事件中,導師與學生的溝通是奠基在「權力」上,我覺得實在毫無幫助,甚至還容易引發不良後果。

二是影集《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談了第一季最後一集裡,遭受學長性侵的高中女孩漢娜,向學校輔導老師求助的場景。

談談片裡的輔導員如何「漏接」了漢娜的求助,包含一直受到外在事物干擾的談話環境、焦躁不安的肢體語言、對學生行為的過度揣測,無意間暗示是對方自己的問題、又太執意聚焦在事實,而忽略個案目前極需被接納與同理的情緒感受等等...

他做了一大堆糟糕的示範,漢娜沒講到幾分鐘,甚至連事件都還沒說到,就已不耐地要拿包包走人。

對我來說,這時輔導老師終於說了句有幫助的話。他請漢娜留下,他說「請妳不要走,請妳幫助我,讓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漢娜留下來,她決定再給老師一次機會。但很可惜,他最好的話就僅是上述那句,已經說完。接下來開口的,都給人多說多錯的感覺了。

按大學的性騷擾事件處理流程來看,導師其實不是核心角色,其他如性平會成員、性平會窗口承辦人、學輔中心的個案管理員、學生的心理師其實都比系上導師可能更有權有責介入處理。

所以導師不用太緊張,雖然導師很可能是當事人主動告知的第一線對象,但千萬不要、也不該陷入單打獨鬥的場面,這時老師能做的,就是好好「接住」對方的情緒,堅定傳遞著「我會在這裡好好地聽你說」、「我不會逃開」的訊息,讓對方知道「You are not alone」。

You are not alone,不只是對學生說的,也是導師要對自已說的,別忘了,你是系統合作中的一角。

結語用了《驚爆焦點》(Spotlight)的台詞。大家都聽過「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這句諺語。

但這部揭露神父性侵孩童的電影改編了這句話,它說:

If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it takes a village to abuse a child.(如果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那性侵一個孩子也是)

我們想給孩子們怎樣的村莊呢?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