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lly.jpg

若搭飛機時,聽到機上廣播傳來:Brace for impact!」(準備撞擊),那可不是好事情。也許你還搞不清楚狀況,但時間已經不允許你思考,你只能順著空服員的指示,做著圖片上的標準動作,剩下的,你只能祈禱了。如果你是機長,全機幾百條人命現在都交在你的手上,你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決定生死關頭,肩上所承擔的壓力也是難以想像,而你擁有的時間不多,對薩利機長來說,從飛機引擎失效到迫降的時間只有短短208秒。

 

《薩利機長》(Sully)將2009115日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成功迫降在紐約哈德遜河,並且全機155人全員生還的真實奇蹟拍成電影。在這天之前,人類歷史還不曾有民航機成功降落在河面過。而操控飛機的機長Chesley Burnett "Sully" Sullenberger,成了大英雄,他面對危機時的冷靜判斷,讓這場奇蹟得已發生。

 

不過從電影中,我們也看見在事件結束後,薩利與副機長遭到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的調查,委員會質疑飛機有安全返回機場的可能,但薩利卻冒險選擇迫降河面,若調查屬實,薩利還是拯救生命的英雄嗎?還是其實他是不顧他人安危的冒險賭徒呢?

 

因此片中有股不安氣氛,一方面我們看見大眾對薩利的歡迎與頌讚,但在真相出爐前,我們不曉得這一切是否只是誤會,而NTSB雖是盡忠職守進行調查,但其呈現的態度似乎卻又顯得負面與質疑,像是他們用「墜機」、而不是「迫降」來描述此事件,用「墜入水中」取代「成功降落」的表達。同時更打擊薩利的是,電腦模擬測試的結果,竟顯示飛機可以安全飛回機場。

 

薩利曾說他40年的飛行經驗,成功載過百萬名旅客,但他一生的功過,現在卻由這208秒來定奪,現得有點荒謬與不公。這似乎就是人生的光景,一個人可能一生做了許許多多事,但往往人們對他的印象與評價卻是用當中極少量的事件來判斷,是有點無奈,彷彿那40年的經歷都被抹煞。不過從薩利的例子來說,我覺得過去的經驗並未被抹煞,而且正是他那40年累積的飛行經驗,造就了這不可思議的208秒。因為他持續不斷的努力,讓他在關鍵危機的時刻,有著超凡的表現。

 

電影的高潮在於片尾的聽證會,NTSB在試圖了解這場事件是否有人為疏失時,薩利機長回應應該加入人為因為考量,什麼是人為因素呢?就是飛行員在從沒接受過如此危機飛行訓練下的臨場反應,當下的情況可不像事後的模擬,事後大家都知道,一出事就立刻返回機場是有機會的,但在危機的當下,需要先確認問題、與塔台確認跑道等等,這全都發生在短短幾秒內,飛行員可不是機器,飛行員是有血有肉、有感覺的人,在那個當下,身之為人飛行員已經展現了無比的勇氣與冷靜。

 

而我想這也是導演想傳達的訊息,在我們面對人的問題時,得把人為因素加進去,也就是把人的感覺與感受加進去。也許這個世界有冷漠與無情,這個世界在看人時,總把人當機器、也想把人變成機器,卻忽略了人有人性、有感受。但如果我們用非人的眼光在看世界,世界並不會走向更好的樣子。這也呼應電影拍出當時飛機迫降後,在紐約各方的大力協助下,所有乘客才安全獲救的場景,大家看見需要幫助的人而伸出援手,這就是人性,是大家同心的努力,共同創造了那天的奇蹟。

 

電影呼喚我們的人性,邀請我們用人性觀察現象、思考問題,並用人性互相支持,創造未來。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