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從小到大都在經歷這樣的事,只是我們不知道原來這就是情緒勒索。」有老師說。
 
下午在致理科大,和老師談談情緒勒索的主題。這幾年有機會在這裡和老師們一起讀書、一起分享。而這次我們讀的是周慕姿心理師所寫的《情緒勒索》,雖然情緒勒索一詞不是新的概念,但確實因為這本書,引發大眾廣泛的討論與對此議題的關注,這本書就像星火燎原似的,點亮許多人生命經驗中獨自走過的心靈荒原。
 
「這本書根本就在說我的故事 。」有夥伴分享,她在捷運上聽見一高中女孩手裡拿著《情緒勒索》對隔壁的同學這麼說。可見這議題多麼引起共鳴。
 
自己藉由這書,介紹著情緒勒索的概念,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情緒勒索的意思就是「我的情緒要你負責」。
 
「黑天鵝」的圖片搜尋結果
 
分享了電影《黑天鵝》中的一場戲。當妮娜獲選為劇中芭蕾舞劇團新戲天鵝湖的女主角時,她的媽媽開心地準備一個大蛋糕,要為女兒慶祝。但是莉娜看到大蛋糕時顯得有點為難,她小心翼翼地跟媽媽說「媽媽,我現在不太舒服,沒辦法吃這個蛋糕」,或許她即將要演出,而控制飲食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雖然那是母親的好意,但她拒絕也是有合理的正當理由。
 
可是沒想到原本開心的母親瞬間變臉,「你不吃,那我丟掉了。」母親用憤怒的語氣說,並作勢要將蛋糕砸向垃圾桶。
「媽媽,你不要丟,我會吃掉它。」女孩嚇壞了,面對母親的情緒,她選擇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她選擇別讓媽媽不開心。而當她說完,母親的臉立刻恢復笑容,她又變成一位慈祥的母親。
 
《黑天鵝》裡有著許多驚悚情節,但對我來說,沒有一幕比上述的場景還驚悚。(「有病嗎 ?」有次在課堂上談到這戲,年輕的學生如此直接回應。)
 
用周心理師提到的情緒勒索三元素來看,這母親在製造女兒的罪惡感(辜負媽媽一片好心)、同時也讓女兒失去安全感(媽媽可能會因此不喜歡我了),為的是讓女兒順從自己的意思。而這幕也反映著母女一貫的互動姿態,這母親是不允許孩子做她自己的,於是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何妮娜在生活裡看來總是畏怯與退縮,而電影不只是講她要演好黑天鵝的故事,這更是一種比喻,這是個成長寓言,她不能再做母親眼裡的乖寶寶,她得活出黑天鵝擁有的自由與奔放。
 
相關圖片
 
也提到最近的國片《白蟻》,其中有幕是這樣的:吳慷仁飾演的男主角正拎著行李準備搬出家門,這時母親開始對他咆哮,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你為什麼要丟下我一人,而這也符合書中描述情緒勒索者的模樣,許多的勒索者是因為自身缺乏安全感(黑天鵝裡的母親則是難以接受被拒絕的感覺),這母親難以接受兒子的離開,難以接受自己要承受的孤單,不知如何處理這些難受情緒的母親,最後用攻擊兒子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形成了一種情緒勒索。但你知道嗎?被勒索的兒子也不遑多讓,聽著母親咆哮的他,拿起手邊的刀,要朝自己刺下去,母親這時嚇壞了,完全不知所措。說來,兒子也用著情緒勒索反擊。這是令人心疼的一幕,也讓人看見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當你習慣用情緒勒索來面對人,常被你勒索的那個人,最後也很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面對你、或是他生命經驗裡的重要他人。
 
因為他學到與人連結的方式,或是要讓別人聽我話的方法,就是透過情緒勒索來達成。
 
反正目的達成了不是嗎?或許有人會這麼說。
 
但其實不是,除非你真心想要對方怕你,否則我們都渴望對方與我們接近,是因為真心享受彼此的關係,而非出自對方的害怕。而用情緒勒索的方式連結關係,你只是把對方推到出自害怕才跟你在一起的彼岸、把對方推離歡心與你一起的此岸。
 
那我們是否就不需要去滿足他人的期待 ?或是去滿足他人期待,是否就表示自己被勒索了?
會中大家也就此討論許久,有老師表示當她自己是快樂去做這件事時,她就不會有被勒索的感覺,這也很呼應書中的說法,書中提到「有意識的選擇」不同於被勒索的情況,「有意識的選擇」是個人為自己負責的表現,被勒索則是因為出自罪悪感,而去承擔他人的情緒。
 
最後,自己用了猶太教塔木德經裡的一段話作結,也是自己對這主題的一些思考,經文是這麼說的:「若我不為自己著想,那誰會為我著想。但若我只會自己著想,我又算什麼。」
 
我們得要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私心覺得這是建立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步驟。在這基礎上,你發出與人連結的邀請,你給出與人連結的回應,享受關係帶來的美好,也是人生中很美的一件事。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