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因為愛你》(Carol)改編美國知名女性作家Patricia Highsmith在1952年所寫的小說《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故事描述一位貴婦Carol與百貨公司櫃姐Therese之間的愛情故事。同志議題對現今大眾並不陌生,但在1950年代,同性戀在醫療上仍被視為疾病,甚至是法律上的不道德行為。也因此,在故事中我們看見愛情不只是兩個人的關係,也看見社會、環境因素的介入,讓愛情的面貌更顯複雜,但也讓我們有機會看看在這社會結構底下愛情的模樣,有機會想想到底我們對愛的想像究竟為何?究竟我們所追求的愛,帶來的是控制與迫害?還是帶來生命的可能與盼望?

要幫女兒買聖誕禮物的Carol來到百貨公司的玩具店,認識了年輕櫃姐Therese,兩人的眼神互動,彷彿透露著情意,空氣中滿是曖昧的氣息。風情萬種的Carol留下了手套,而這給Therese進一步聯絡的機會,因此Carol請她吃飯答謝,兩人對彼此有更多的認識。Carol雖是人婦,但與先生Harge正在談離婚,相較於她與Therese互動中表現出的主動與熱情,Carol與先生的互動顯得冷淡,甚至多數時候她只是像是個陪襯品,陪伴著先生應酬、出席家族聚會等等。在婚姻中,她彷彿失去了主體性,她只是一具優雅漂亮的洋娃娃,配合著社會期待她要扮演的模樣。

Carol知道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她不想戴著偽裝的面具繼續過活。而Therese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女孩,她喜歡攝影,但她做著櫃姐一復一日的單調工作,而不敢去嘗試自己有熱情的事物。她的男友想與她結婚,但她不確定自己的心意,也踏不出未來的步伐。直到遇見Carol,她難以抵擋Carol的魅力,她對生命的猶豫在Carol身上彷彿尋著了安定,面對Carol的時候,她看到了自己從未有過的熱情,那是她從未有過的愛,而她想要緊緊抓住這種感覺。

這也是為什麼片中當她第一次從Carol家出來後,獨自一人在火車上崩潰哭泣的原因,對她而言,她想要緊緊抓住生平第一次體驗到的愛,但當時陷在婚姻風暴中的Carol實在無法好好回應Therese的感受,甚至想要打發她離開,這是多大的挫折與失落呀!

Carol雖想離開Harge,但Harge不想Carol離開,他總說自己很愛Carol,對於Carol的求去,Harge或許挫折無力,但他表現得憤怒生氣,甚至利用女兒的監護權作為談判籌碼,想要迫使Carol留在婚姻中。Harge愛Carol嗎?或許他愛的只是Carol戴上面具後的樣子,他的愛,只是要對方配合著自己而已。

電影裡的聖誕節期,Carol與Therese踏上未知的公路之旅,那就像一場脫離父權結構的心靈象徵,她們可以自在地享受生活,不用活在他人的眼光與期待裡,只是沒想到Harge找了私家偵探調查他們,原來她們沒有脫離他人的控制,原來一直有位「老大哥」在監控著他們,那「老大哥」就是當時的父權結構。Carol的性傾向,在這結構裡被標記為不道德的、病態的,這也成了法院會將女兒監護權判給先生的原因,如果她想要女兒的監護權,Carol必須要接受治療、必須要斷絕與Therese的聯絡,直到大家覺得你是個正常人為止。說來荒謬不是嗎?她本來就是孩子的母親,卻因為她的性傾向,他人就粗暴地剝奪她身為母親的身份,迫使孩子與主要照顧者分離。

後來Carol在談判時對Harge說的話,對我來說,極為動容。Carol做了驚人之舉,一向堅持要女兒監護權的她,這時選擇放棄了,如果只要違背自我,她才能有監護權,那這是她無法做到的事,她不願意違背自我,變成一個不是自己的人來成全眾人。她願意妥協,把監護權給丈夫,但希望丈夫能讓他去探望女兒就好。她希望丈夫幸福、希望小孩幸福、希望自己也是,大家應該想辦法創造最好的結果,而不是想辦法傷害彼此。

「我們都不是醜惡之人」Carol最後這麼說。

這句話有很多層涵意,最明顯指的是Harge與Carol兩人其實在人品上都是很好的人,實在不需要為了婚姻破碎搞得彼此惡言相向、惡行相待。而另一層面,導演似乎也借這句溫柔的台詞,來回應當時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歧視與偏見,這句話為同志們發聲,她們可不是醜惡的人們,她們就跟一般人一樣,她們渴望愛與被愛,渴望自由與平等,而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會犯錯、會受傷,除了喜歡的對象不同,我們沒有太大差別。

最後一層面,這話也是對帶有偏見與誤會的人說的,其實你並不是醜惡之人,但為什麼這個時候,你放下自己引以為傲的仁慈,卻拾起過去自己百般厭惡的暴力,在這一刻,任由那些醜陋恣意粗暴地展現?

我們都不是醜惡的人。

Carol最後想要的,其實是彼此的仁慈相待,說來,那就是愛呀!。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