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故事為題材的電影《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裡頭提到霍金的夢想是找到一個可以解釋萬物規則的科學理論,但有趣的是,電影焦點其實是關於他那曲折難解的愛情故事,而渴望化繁為簡的科學頭腦,在英國電影《X+Y愛的方程式》(X+Y)裡也有類似慨念,一個數學天才少年奈森,同樣試圖想用數學公式解釋愛為何物、用理性邏輯去理解感性的情感經驗。

奈森小時被診斷為自閉症,不擅與人互動。包括他的母親也難以與他親近,母親努力發出的情感邀請,彷彿都徒勞無功,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奈森接收不到這些訊息。而自閉症排斥與人有肢體碰觸的現象,讓母親的溫柔無法透過擁抱與碰觸表達,她的靠近只會讓孩子閃避與害怕。你能想像,對一個母親而言,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她需要放下自己渴望孩子回應的期待,重新去找到自己給予愛的方式。奈森的心理與身體都像是緊閉上的門,不管多用力地叩門也無人回應。奈森對事物的安排有自己固執不能變動的規則,照顧者時常也得配合他的規則行事,以免引爆孩子的情緒地雷。幸運的是,奈森有願意支持他的父母,用無比的耐心接納他,他們看見這個孩子的與眾不同,他們沒把焦點放在奈森的難搞,反倒像是領受上天給自己的珍貴禮物,讓自己踏上一段獨一無二的親職旅程。

讓人難過的是,最能跟奈森互動的父親,因車禍意外身亡,奈森更藏在自己的世界裡,沒人走得進去。唯一一件讓奈森有熱情的事,就是數學,數學彷彿是他最好的朋友,學校老師也看出他的天份,栽培他成為英國數學奧林匹克代表隊的選手。中學時期,他如願入選培訓隊,和全國最聰明的青少年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以前的他在學校裡總顯得怪異突兀,是同學眼裡的怪咖,但在這裡,比他更怪的人都有,他不再顯得格格不入,這點給了他些自在,不過這也意味一件事,過去他視為自我價值來源的數學能力,此刻和這些聰明腦袋相比,也就變得平庸無奇。奈森與培訓隊一同到台灣訓練,西方的稚嫩臉孔走在東方的臺北街頭,說來也是心理衝突的具象表徵,處在分岔的高架橋下,看著地圖,不只在找路,彷彿奈森也在找自己生命的新出口,在找屬於自己的新認同。

同儕比較下帶來的自我懷疑,其實都困擾著這些高智商的天才少年們。你會心疼他們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感受,心疼他們在競爭文化下經驗到的自我破碎。而青春期所面對的人際議題,可不一定是資優的數理頭腦就能好暇以對,他們想要表現自我,卻又不得不在乎他人感受的兩難,想要不在乎人際,但又不可能真的不在乎的矛盾,都是青少年的心頭煩事。

但衝突未必一定是壞事,衝突也是整合的開始,一直把數學當成生命重心的奈森,也因此看見了數學以外的世界,數學很美沒錯,但世界的美不是只有數學,世界的美存在你用心去體會的地方。奈森在台灣遇見了中國女孩,兩人發展的情誼,也漸漸打開奈森的情感天線,這也造就後來電影最動人之處,是片尾奈森與母親在餐館的對話,愛情的經驗讓奈森體會愛與被愛的感覺,也重新經驗擁有與失去的感覺,他終於能與母親說出自己心裡的感受,這可能是生平第一次,母子倆人能夠心與心的對話,令人動容。

最後決賽,奈森離開會場的舉動,雖然叫大家錯愕,但也象徵奈森跳脫了過去的生命框架,他的生命感受到其他的重心,那些他過去無感的、輕視的、如今他有了感覺,於是他能展開不同的生活。回到我們身上,或許我們都走在競爭跑道上,我們都希望自己表現更優秀,自己的成績贏過別人,但我們也可以問問自己,這是自己想要追求的人生、或是這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嗎?

電影揭示了生命的另一層面,展現了情感生活的重要性。或許我們也可以,讓情感的流動,豐富我們的生活,讓情感的流動,豐富生活的意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X+Y愛的方程式
    全站熱搜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