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圖片

電影《鳥人》(Birdman)的故事主角雷根湯姆森,過去是漫畫英雄電影的主角,鳥人正是其飾演的角色,而這角色將他推向演員生涯高峰,他成了國際巨星,只是20年過去,雷根的演藝事業沒有交出新的成績單,大眾對他的認識還停留在帶著面具、披著翅膀的鳥人,那是他人生高峰的象徵符號,但那形象也是他往後人生如影隨行、難以擺脫的陰影。

如今已是過氣電影明星的雷根,對照過去受歡迎的程度自然是感到失落,另一方面作為漫畫電影主角,似乎也不是一個演員自我實現的終點。因此雷根孤注一擲,希望藉由一齣自導自演的嚴肅舞台劇,喚起世人對他的注意,同時證明自己是真正的演員,不是一個身穿鳥裝的好萊塢小丑。

這可能也是鋼鐵人、蜘蛛人、整個復仇者聯盟的集體焦慮。現今漫畫電影當道,只要披上英雄披風,演員身價就船高水漲,他們的肖像傳遍世界各地,成為大人小孩都愛的當紅明星。而電影呈現了演員對於英雄角色又愛又恨的內在矛盾與衝突,一方面「鳥人」讓雷根嚐到走紅滋味,但另一方面一旦觀眾把你定型,那是你想擺脫也擺脫不了的刻板印象,甚至也吞噬了一個演員的其它面向與可能性,大眾只記得你是演「鳥人」的雷根湯姆森,你扮演的角色始終大過你自己。

導演找來麥可基頓來演主角雷根,也是神來一筆。因為現實世界裡,他正是蝙蝠俠電影(Batman)的第一代演員,是漫畫英雄電影的始祖,但當他脫下蝙蝠裝後,人們幾乎不記得他的其他演出,更別說活在黑暗騎士年代的年輕影迷可能還不知道他是第一任的蝙蝠俠,20年前就開著酷炫蝙蝠車在萬惡高譚市裡伸張正義了。戲內戲外有所呼應,讓人更能認同雷根的角色,也模糊了真實與虛擬的界線,帶來不同層次的觀影趣味。

諷刺的是,當雷根越想用演技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博取大眾掌聲的時候,卻發現其他人並不是這麼想的,記者只想問他的八卦小事、只想知道鳥人是否會拍攝續集?在他處於自我內在掙扎的瘋狂邊緣時,人們在網路上討論最多的卻是鳥人穿著內褲在街上行走的景象。這一切似乎顯得荒謬,但這不正是當今娛樂新聞的寫照,藝人的「激凸」比「演出」更容易博得版面,網路上的「美照」比「文字」有更多的點擊率。若由此角度來看片名「鳥人」一詞中標示出的男性性器官暗示,似乎也反映出當今社會對於公眾人物身體器官的迷戀現象,豐胸翹臀總是娛樂新聞的焦點。女明星的「事業線」、男明星的「人魚線」比起他們的掏心掏肺的表演更容易成為媒體追逐的話題。明星的身體也大過了明星自己,甚至他們豐富的個人特質已被大眾簡化為只剩身體的特徵。

這個世界就像雷根女兒說的:「如果你沒有臉書、沒有推特,你根本不存在。」人們已經化身為網路上的電腦符號,我們希望自己受到別人喜愛,用現在的話翻譯是指有更多人在網路上追蹤你、更多的人給你按讚,這些成為我們自我認同的最新方式。

電影一再引用作家瑞蒙卡佛的名言,「當我們在談論愛,到底是在討論什麼?」雷根一直希望自己被愛,但他渴望的愛究竟是什麼?雷根的前妻說他把愛與崇拜搞混了,或許雷根一直放不下電影明星的身份,他一直追求著被崇拜的感覺,那是他曾經覺得最重要的事,可是現在的大眾給的不是尊重,他們要的只是新鮮與娛樂、劇評家也只是不停地貼他標簽,於是他選擇在舞台上自殺,想要結束這無意義的追求。

編劇之高明在於,舞台上企圖自殺,最後卻只打傷自己的鼻子,但見血的舉動竟換來劇評的高度評價,而雷根在網路上的粉絲暴增,全國還紛紛辦祈福會,他的經紀人只顧開心地說著未來的計劃。這些場景再次顯得荒謬,只有家人的關心顯得真實。

如果你是他,你會做何感想?

導演留下開放式的結局,他把答案留給我們選擇。

而我心裡盼望,雷根不再是受那套制服捆綁的鳥人,他像是飛離那座瀰漫窒息氣味、有如迷宮般的人生劇場,他張開真正的翅膀,在藍天裡,自在翱翔。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