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蕾貝卡是出色的戰地攝影師,她深入危險之境,拍下一張又一張戰火下的臉孔,她的照片精準捕捉人物的情緒與環境的氛圍,帶著撼動人心的力量。蕾貝卡彷彿就是為此而生,她用相機在記錄那些像是被上帝遺棄的地方、按著快門試圖改變世界,她的專業與敬業,也備受業界肯定與尊崇。

但電影不只將焦點放在戰地攝影師的工作內容,也讓觀眾看見了蕾貝卡的家庭生活,呈現她在職場與家庭生活裡的衝突與掙扎。家,對蕾貝卡來說,似乎不是生活最終的歸屬,反倒像是休養的中繼站,回家只是為了補充下次再出發的能量,但這樣的生活形態也帶給她許多無奈與遺憾,她錯過孩子們成長的重要時刻、也無法與丈夫共享生活裡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

丈夫難以承受隨時可能失去妻子的壓力,孩子更是難以擁有母親的陪伴,受不了的丈夫下了最後通牒,不捨家人擔心難過的蕾貝卡也同意不再前往戰地了。然而對蕾貝卡來說,戰地攝影並非只是一個工作選項,那更像一份人生使命,是她心底的一把難以熄滅的火。回到家庭裡的蕾貝卡,曾對老公說她已不知怎過平常人的生活,她無法遺忘在戰場上看見的那些眼睛,踏過人間煉獄的她,似乎難以好好地享受一杯咖啡、而不想起世上另個角落正在發生的苦難。

一次機會裡,蕾貝卡帶著大女兒前往肯亞拍攝難民營的情況,原以為這是趟遠離危險的任務,沒想到遭遇一場攻擊事件,兵荒馬亂的場景像是喚起蕾貝卡的記者魂,眾人逃離現場之際,只有她不顧一切地似往現場衝,而大女兒只能眼睜睜看著母親深陷危險,任憑她哭喊著,母親還是拿起相機穿梭在槍林彈雨之中。

拿著相機的蕾貝卡確實是無懼的勇者,也因為這樣的無懼,才能在混亂時刻,拍出最撼人的照片,但對女兒而言,看見母親身為這樣的勇者,是極為複雜的感受,做為勇者的家人是辛苦的,誰想承受不知何時會失去母親的風險。面對母親,青春期的女兒有著憤怒、不解、害怕與擔心,她需要母親在家庭裡穩定的陪伴,但這卻是關心世界的母親最難給出的具體回應。

從肯亞回來後,女兒心裡的矛盾更加放大,她親歷世界的苦難、看見母親工作的價值,她自己似乎也回不去原先單純快樂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卻又對母親的角色更感失望,親眼看見母親不顧自己投入險境,母親的行動似乎傳達著世界的呼喚比女兒的呼喊更加重要的訊息。她知道母親心裡那把火是誰也難以澆熄的,而她的情緒發洩在母親想與她溝通之際,蕾貝卡渴望得到女兒的諒解,但女兒回應如果當時母親真的死了還比較簡單,她哭著拿起母親相機,不停連續按下快門,噠噠聲像機關槍似的拍著母親的模樣, 一直都在鏡頭後的蕾貝卡,此刻成了鏡頭前的主角,在鏡頭注視下,她落下眼淚,這是她真實的人生,同樣殘破而不完美、充滿無力而脆弱。

這幕充滿許多豐富意涵,一來讓蕾貝卡體會在無預警下被拍攝的感覺,那種真實的自己全然暴露在鏡頭前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女兒情緒的表達,而這表達可能也告訴著母親:妳一直都關注著他人,但我的焦點始終在妳身上,那是我目光無法移開的對象。焦點的轉換,其實也正是這部電影的縮影,導演不只讓我們看見蕾貝卡所看見的,也要我們把焦點放在蕾貝卡身上,看見她的困境與掙扎。而這次掌鏡的人是她的女兒,她從鏡頭中注視著母親,或許那樣的注視也喚出了對母親的理解與同理。

女兒注視了母親看見的殘破世界、也注視著脆弱的母親,最終她整合了自我內在的衝突,接受了世界一角的人們比起自己,更需要母親的協助,更需要母親為他們發聲,她知道自己會過得很好,母親的愛可以分給更多需要的人們。

她們說著不知道會不會是最後一次的晚安,但這聲晚安有著新的祝福與肯定,當然也有擔心與害怕,這是勇者出征前的真實場景,沒有絢爛煙火,沒有磅礡樂聲,只能吐出一句五味雜陳的晚安。

電影的結尾與開場有所呼應又呈現對比,蕾貝卡再次回到喀布爾,拍攝自殺炸彈客的身影,不同的是當她發現這次身上綁著炸藥的是看來就跟自己女孩同齡的青春少女,上次她使命必達地緊握相機,不願錯過任何一個有故事的鏡頭,但這次的她,充滿掙扎,她放下了相機,我想那一刻,她不是攝影師,她只是一個母親,一個心疼卻又痛苦的母親,跪倒在電影的鏡頭前,無語道盡了世間的挫折與苦難。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