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的終點,終將重返最初之地,也是第一次真正認清該處的時候。」(T.S.Elliot)

為了尋找兒子安東尼的下落,菲洛米娜回到年少時待過的修道院,那裡有她記憶中的快樂,因為在那她生下了安東尼,在修院的那幾年是他們此生相處的僅有回憶,而那也是她的傷心之地,安東尼從這裡被人領養,從此離開菲洛米娜的身邊。五十年後,修院裡已經沒有當初的資料,沒人知道安東尼去了哪裡,沒人知道他現在是個什麼樣的人,安東尼還會記得他這個母親嗎?他對生母又有什麼感覺?這些問題,多年來都縈繞在菲洛米娜的心頭,是她無法不問自己,卻又得不到答案的問題。

少女時的菲洛米娜因未婚懷孕,被氣憤的父親送進這間修道院裡,這是專門收容懷孕少女的修院,但裡頭的修女視這些少女為罪人,在生產時也未提供完善的醫療照護,有些少女因此難產而死。而菲洛米娜很幸運順利地生下一子安東尼,但院方規定這些媽媽們需在修院裡工作償還照顧費用,每天只有一小時的時間能和小孩相聚,時間一到,每個母親都是飛奔跑到孩子身邊,因為那短暫的陪伴是她們唯一能給出的愛了。直到修院將安東尼賣給他人領養,那是菲洛米娜的心碎之日,從此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孩子,她與親生骨肉的唯一維繫,僅剩一張安東尼幼時的照片。

這張照片陪伴心碎的母親五十年了,她一直守著這個秘密,從沒讓人知道,因為信仰敬虔的她認為未婚生子是一種罪惡,並非值得誇口之事。但年老的她覺得隱密說謊也是另一種罪,於是她想說出這故事,更想知道安東尼過得好不好,在家人協助下,她找上了失意作家馬汀幫忙她。但帶著知識份子傲氣的馬汀,起初只當這是則社會趣聞,他不想參與,他更想寫作的主題是乏人問津的俄國歷史,但後來因為生存需要,只好去幫助這位在他眼裡看來平凡俗氣的婦人,而他的焦點也只是放在自己能否寫出吸引讀者的好故事,多過於對這位母親的關心。

一個吸引讀者注意的故事,需要有邪惡壞人的元素,對馬汀來說,就是那些讓菲洛米娜失去孩子的修女。但善良單純的菲洛米娜卻要馬汀不要這樣想,她沒有想要怪誰,她的目的只是想找到安東尼而已。馬汀對於宗教的態度是抗拒的,他不相信上帝,在對話中總是拿上帝開玩笑,而片中修女的行為更讓他感到不齒與荒謬。導演透過馬汀的口批判了高舉上帝之名自以為義的宗教人士,雖然她們收容弱勢的少女,看似成為助人者,但她們並不尊重受幫助者的需要,他們自以為是地處置這些少女的小孩。但導演也透過菲洛米娜的行為,肯定了宗教信仰帶來的正向力量。相較於片中修女代表著宗教信仰的權威姿態,菲洛米娜只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弱小女子,可是她展現的寬恕態度卻比修女的苛刻更具信仰精神。

而相較馬汀的博學多聞,菲洛米娜愛看的是言情小說與搞笑電影,馬汀雖批判宗教的偽善,但自己也是另一種自以為是的代表,是知識與專業的傲慢。他的言談刻薄,處處想表達自己高人一等。雖然他也在幫助菲洛米娜,但他一度也忽視菲洛米娜的感受,他曾只在意故事著要如何呈現,他也未經同意就擅自拍攝受訪者的照片,雖然菲洛米娜與馬汀相比顯得無知與平庸,但她永遠心懷感謝、她重視每個與她接觸的人,不同於馬汀表現自我高人一等,她卻是提升他人的價值,將善意帶給他們。雖然她的知識不及馬汀,但她的影響力卻是馬汀所不及的。

在菲洛米娜的身上,我們可以學習謙卑的功課,究竟我們擁有的權力與地位、知識與專業,是否將我們變成更好的人?還是那反而成為我們迫害他人、區隔他人的工具。片中也反映著助人者的姿態,或許偽善與傲慢正是助人者的黑暗陰影,若不時刻檢視覺察,那些陰影終會遮蔽了原本的良善與美意。

女主角資深演員茱蒂丹契(Judi Dench)的精彩演出,讓我們跟著這位母親的心情起伏流淚,經歷一趟悲喜交錯的動人旅程。馬汀在路上為了文章需要,曾幫菲洛米娜拍了兩張照片,一張快樂的,一張不那麼快樂的,視最後尋人結果兩選一。

安東尼算是找到了,但是喜是悲,端看你的詮釋。而電影最後並未交代選了哪張照片當作故事封面,我把它當成了與觀眾互動的問題。如果由你來選,你會選哪一張?

答案的背後,有好多我們可以自我探索的議題了。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