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代表丹麥角逐201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謊言的烙印》(The Hunt),描述原在幼稚園裡工作且受到小孩喜愛的中年男子盧卡斯,竟被院童指控性侵,而這場性侵疑雲,在寧靜小鎮裡掀起狂天風暴,盧卡斯因此遭到院方開除,原先人緣好的他,現在眾叛親離,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剛交往的情人也對他有所懷疑,不確定枕邊愛人是否真的越過道德邊界,對孩童做出令人無法接受的行為?

不留懸疑氣氛與模糊曖昧的空間,導演賦予觀眾全知者的視野,從電影第一幕開始,觀眾就得知盧卡斯的良善與魅力,也清楚所有事情的經過,因此當好友席歐的五歲女兒卡拉向幼稚園園長告知自己看過盧卡斯的「雞雞」時,作為觀眾的我們可能不寒而慄,小孩不會說謊嗎?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孩子說謊,眼睜睜看著眾人在擔心與懷疑中主導了孩子的回答,然後眼睜睜地看著盧卡斯一步一步從天堂掉落地獄,心急但也無力改變。

而這風波越演越大,在大人們的引導下,竟有其他孩童陸續出現創傷症候群的症狀,甚至繪聲繪影講出盧卡斯家中的佈置,暗示盧卡斯對他們的不當行為,因此盧卡斯成了全民公敵,如同英文片名《The Hunt》,他就像是全民獵殺的獵物,即便警方經過調查還了他清白,但謊言的烙印早已在他身上,怎麼刷也刷不掉。

不懼眾人的眼光,在聖誕夜這天,盧卡斯仍盛裝參加小鎮教堂裡的彌撒,一個無罪之人卻承受罪惡之名,這不正與耶穌的遭遇相似嗎?眾人對他的指點與偏見,在平安夜裡顯得諷刺,愛與和解是響亮的口號,但實踐起來多麼困難。盧卡斯終於抑制不了所有的不堪與憤怒,他走向好友席歐,挑戰對方對他的懷疑,他打破夜裡的平靜,希望在謊言的傷害中,獲得一點公道與平反。

電影片尾來到一年後的小鎮,盧卡斯帶著女友兒子重回到社群之中,大夥飲酒高歌,彷彿盧卡斯重新被大家接納,但後來在森林中,那聲驚天的槍響,子彈從盧卡斯的身邊飛過,我們和他一樣驚慌失措,不知子彈從哪來,不知敵人在哪裡,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過去的事件沒有過去,有人的心裡仍存著偏見,即便是謊言,但那謊言早已烙印在他們心底,烙印之深,盧卡斯是性侵犯已成為他們認定的事實了,對盧卡斯而言,無奈的是他人的認定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成為他一輩子都得回應的宿命。

真實的我們,不會像是看電影的觀眾,有著全知觀點,我們其實更像電影裡的平凡人物,多數時候我們得知的資訊有限,但可怕的是,我們會假裝自己是全知者,以為我們看見事件的全貌就加以判斷定論,然而那卻可能徹底地違背事實,我們以為自己仗著正義之名,一不小心,實際上卻可能行著邪惡之實。

而我們的偏見早已決定了我們的相信,在這種情況下,不是我們「看見」,因此「相信」,相反地,我們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盧卡斯在片中要求席歐仔細盯著他的雙眼來檢視自己的清白,其實這動作也在邀請我們去「看」,我們不能扮演如神一般的全知者,我們唯有謙卑謹慎地處理我們的「看見」,否則偏見早已悄悄在心底蔓延,流言可能已經侵蝕了我們的心靈。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