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描述週末生活的普通作文作業,最終竟帶著出題老師步入瘋狂。

高中法文課上,老師賈曼出了請同學描述週末生活的作文習題,就在他抱怨學生文學素樣日漸低落的同時,一名男同學克勞德的好文筆卻是讓他眼睛為之一亮,這孩子的才氣,讓對生活已顯冷感的賈曼而言,似乎點燃了他的熱情,這孩子就像值得雕琢的璞玉,是文壇的明日之星,賈曼想做的,就是推他更上一層樓。

然而另一方面讓賈曼焦慮的是,克勞德所寫的內容卻是自己到同學哈法家的經歷,鮮活的文字,讓這家人如同小說裡的人物具體躍於讀者面前,這究竟是文學創作?還是偷窺之慾?特別是文中克勞德對同學母親的曖昧描述,留下令人遐想與不安的空間,整片開始瀰漫懸疑不安的氣氛。

賈曼內心陷入交戰,他想激發克勞德持續不懈寫作,但寫作的靈感卻又是走在道德鋼索上,最終,對文字藝術的追求,反倒成了一種魔,賈曼跨過是非界線,克勞德也越過倫理邊界,一篇作文演變成一堂失控的文學課。賈曼像是與魔鬼交易的浮士德,失去了工作、妻子、原有的生活,到最後只剩下克勞德的陪伴。片尾一無所有的兩人坐在一起,望著前方的芸芸眾生,文學的恣意想像繼續在他們的腦海與對話中奔馳。

這幕是創作者對於藝術堅持的自嘲?還是另一場魔鬼的誘惑,要帶人進入更難以自拔的深淵?是否我們也曾如著魔般地著迷於一物,不自覺得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賈曼成了一面鏡子,值得我們思考。

電影沒有答案地說「待續未完」,而電影最後一幕結束在劇場式的謝幕,導演提醒著其實觀眾才是觀賞者,但又是共筆的創作者。「待續未完」是留給讀者的習題。這正是寫作課堂上的最後一課,一部創作的最後一筆,其實是留給讀者寫上的,一部作品的生命力與影響力正是他留給讀者的空間,給了讀者共同創作的機會,如此,別人的故事才會變成我們的故事。「待續未完」是留給我們的習題。

我們也像賈曼一樣,透過克勞德的文字走進哈法的家中,窺視著一般注視著房子裡的動靜,建構出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所謂「幸福」的生活樣貌。另一層面,我們也看著賈曼的人生,看著這位失意作家的固執與迷失,勾勒出一種人生姿態。賈曼的妻子在克勞德的文字裡,看見了自己的困境,雖然那是哈法家的故事,但故事的魔法就在於引發觀者的投射,哈法的母親所遭遇的處境,可能也是賈曼妻子所面對的處境,看見自己現在的模樣,才有機會選擇不一樣。

改變來自於覺察,而正就是文學的力量與價值,好的藝術能夠精準反映我們的現實生活,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處境,看清各方力量施加在我們身上的角力,提升我們自我覺察的能力,進而帶來改變的動力。

我們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什麼是你前行的欲望?什麼是你路上的阻礙,是你面臨的外在與內在的衝突?故事要怎麼寫,你想好了嗎?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