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共同的語言,我們得以和他人分享、溝通、得以互相理解,也因此拉近了人們彼此的距離,這或許是語言最重要的功能與價值。語言也代表一種文化、一種世界觀,當我們學習不同的語言,我們就有機會認識那個語言所建構出的世界。一個語言,一個世界、多種語言,多元世界。而正是因為這些多元,讓地球這座水藍星球更加美麗繽紛。

但若對待不同文化、不同語言間的態度不是尊重,而是隔離與輕視,語言變成了權力的符號,宣告著使用者自身的高低優劣。語言不僅沒有拉近彼此的距離,它反倒像件包覆肉身的外衣,我們只見著它,卻見不著外衣底下人們的真情真性。

印度賣座電影《救救菜英文》,透過莎希這位傳統家庭主婦的自我認同歷程,,道出語言背後的權力議題,同時也帶出女性在扛負家庭責任與自我實現間的掙扎,說了一段女性自覺的好故事。

莎希外貌美麗動人、個性溫柔婉約,家內大小事打理得一絲不苟,還有一副好手藝,做的甜點遠近馳名,征服所有嚐過人的嘴與心,莎希是傳統家庭價值觀裡的完美人妻,扮演著相夫教子的角色。然而卻因為不會說英文,反常成為丈夫與孩子嘲諷的對象。在企業擔任高階主管的先生,認為賢淑的妻子如鄉下村姑般缺乏見識,有時顯得瞧不起她。女兒念的則是貴族學校,可是女兒擔憂母親的破英文會讓她丟臉,不願意讓母親去學校參加家長會。

莎希的生活總是繞著家人打轉,忙為著家庭付出,那彷彿也是他人對她的期待,是她存在的價值了。但自己為家庭中犧牲與委屈,無人能夠體會,甚至自我價值也變得模糊起來,一口菜英文,更讓她覺得自卑。

直到定居在紐約的姪女要結婚,需要莎希協助籌備婚事,不會說英文的她也股起勇氣隻身前往美國。這是她第一次離開自己出生的古老國度,第一次脫離日常的家事負擔,第一次她像是擁有了自己的生活,不再是為了照顧別人而活。

當然初到異鄉,不懂當地語言的她,獨自外出處處都是困難,連點杯咖啡都叫人無比挫折,後來見到公車上的英語教室廣告,給了莎希一線希望,費盡千辛萬苦去報了名,認識了課堂上從世界各地來到美國求生存的可愛同學們,也許他們說著憋腳的英文,可是他們互相尊重,彼此真誠對待與分享,建立了深刻的友誼。

這樣的友誼是種滋養的關係,讓人在當中得以表達自我,得以成長,幾堂英文課,讓莎希重新認識了她自己,她不再是那個丈夫眼中沒有見識、天生只會做甜點的家庭主婦,也不是那個讓女兒丟臉的無知母親。在課堂上,她可以大聲表達自己充滿見地與智慧的見解,她的臉龐越來越有光彩,腳步也越來越有自信,她知道自己不差,自己也值得好好被愛。

真正改變她的其實不是英文能力的提升,而是在課堂上所感受到的尊重與肯定,讓她重拾自己在過去經驗中散落滿地的信心。最後,莎希在姪女婚禮的致詞是全片的高潮,她在丈夫小孩及所有賓客面前用英文娓娓道出婚姻與家庭的真義,其中溫柔的力道令人動容。雖然她有機會待在美國展開完全不同的生活去追尋自己在印度無法實現的夢想,看似她做了一個回到家庭的選擇,但不同且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不需再用過去卑微的姿態活著,這回她要帶著全新的自己,努力去打造彼此尊重與支持的家庭關係,這是莎希為自己生命負責的方式。

你是否注意到在某些強勢文化的籠罩與侵襲下,自我可能是破碎與不堪的?若我們未能仔細審視這些強勢文化的影響,未曾質疑強勢文化的合理與正當性,最終我們可能會失去了自己,找不到自我的認同,找不到自己立足的根。像是早期認為說台語沒水準的現象、男尊女卑的性別觀點、說英文比較高級等等。

片中,當英語課同學在取笑同志老師失戀時,莎希打斷同學的嘲笑,她說「雖然老師是同志,但是在感情中受的那份傷痛是一樣的」。人們常將目光注視在彼此不同的地方上,然後總想分個高低上下、勝負優劣,但莎希看見的不是彼此外在的不同,而是看見彼此在人性經驗裡共同的部分,其實那才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語言,聽見這些,我們才有機會相互理解與尊重。

arrow
arrow

    metaw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